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一方水土

(2007-10-20 00:24:54)
 

(评论)

那一方水土

——关于吴尔芬的小说

晓 

 

吴尔芬的散文和小说有时候很难区分,我倒更情愿把它们都划归到散文的行列。 我特别记得他在《福建文学》发表的《夏季》,第一句就特别精彩“相思豆咖啡店老板娘的夏天来得特别早……”而里面叙述的是一个心灵的故事,一个为爱而痛苦而生活而不平的情结。但吴尔芬不讲故事,他进入到主人公的心里去赤裸裸地展示它,把一个在生活中挣扎的而又无奈的年轻的心展示出来给你看,那是一种真实,一种真诚,对人的,对生活的,对人生的。你只需顺着那颗心灵的遭遇走,你看它,想它,也就学会了理解它,那颗心很累,很苦,但又绝非颓废或可笑的自怜。它在追求着,追求着生活中的一种东西,爱和美好,以及更多的一切,其实也许只要二个字就可以了,那就是说这颗心在追求“质量”。

吴尔芬写的真像小说的,应该说是《五色花》和《飞》。《五色花》和《飞》是他在鲁院时的作品,记得当时我看的还是手稿。那是一个中篇,很长,后来发在《海峡》94年第二期上。那是一个故事,一个生活中真实的故事,它在吴尔芬的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他忘不掉,摆不脱,并且日益滋生繁衍,以至于他不得不去动笔写它们了。那原是一些真实的碎片,在闽西山区发生过但又消失了,但可能还会继续发生。记得当时我看得很紧张,常常有一种透不过气的感觉。后来,也就是到了小说的最后,我的眼泪终于下来了,我想说“你怎么这样写呢?” 但我知道,并不是他想主观的这样写,而是客观生活给他的,生活让他真实面对一切。

《飞》也一样。一群在山里生长的孩子被一种天然的地理环境约束着,什么也没见过,什么也不知道。那儿是一个角落,一个远隔现代文明的角落,孩子渴望新鲜的生活,渴望知道并且享受一些“神秘”的文明生活。但他们太不幸了,他们没有任何条件,除了一腔梦幻和热情。谁都想飞,然而在那块被愚昧和无知层层围裹住的不透新时代阳光的角落,飞?你能飞得起来吗?不仅如此,还将为自己的冲动的热情和那块土地留下的愚昧付出血的代价!一个渴望飞翔的小男孩就这样死了,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幼小的心灵就这样提早夭折了。一个天真纯洁的生命的消失并未激起任何思考,也未引起“大人们”更多的忧虑。他们是和那块土地一样的存在,他们生育你,你又最终回到他们身体里面去,一生也只能困在他们的范围内。心走不出去,心里想飞也枉然,这是一个生活的哲理。当然,我不是在鼓动一场对故土的背叛,小说作者也绝非存在那一份狂想。据我了解吴尔芬对闽西那块土地是深情至爱的,以至于我们同学都愿意走出来,他却还固守在那一方水土。但如果一味地痴爱则同样是陷入愚昧的深渊了,一块地域性文化(或文明)的残缺是不可能任它自由发展的,而且它也绝不可能达到自我变革。一块角落是暗喻,整个国家和民族也遵从此理。中国为什么要打开国门?为什么既让走得进又让走得出?这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实施起来却又有重重困扰的重大课题。但小说中提供出来的那一块角落,实在让人无法不大声疾呼:

变一变吧!再不能那样子了,救救孩子!

        原载《闽西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从战士到作家
后一篇:小说的可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