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序言

(2007-10-10 00:14:22)
 

(序言)

    吴尔芬短篇小说集《迷途》序

 

 

短篇是很难写的,它让人望而生畏,在于它要求作家既能有效地“省略”的同时,又使它具有某种高度概括以达到普遍的意义。它不允许铺张,完整的故事无法形成,于是陷入“象征”;如果用如此短的篇幅讲清楚一个故事,又无法有效地呈现出它的“灵魂”。这是个困境。

吴尔芬是福建少有的富于现代感的作家,我说的现代感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他对深入探索中间人物的人性奥秘着迷。他笔下的人物绝非类型化的,乃是在生存困境下突破某种人性局限而陷入困难的人物,我以为这是现代人的一种普遍的真实的状态。福建小说之所以未能出现大作品,我以为至少和这一点有关。吴尔芬是其中特殊的一个。在这个短篇集中出现的人物,作者深入探查的部分始终是“人的精神”——真正的艺术家的确善于发现人性中不正常的都分以及阐述它与正常人性之同的关系,因为艺术家想借此修正人性中不准确的因素。福建大多数小说家都热衷于关注“杜会事物和景象”,我以为这种做法是可疑的;其二,吴尔芬在这个短篇集中,除了前面几篇(如《红墙》等)写得较为传统外,后半部分的作品无不在尝试新的表达方法——这是一个重要标志,没有一种现实不是借由某种方法呈现的,方法就是现实。在一个作家风格化尚未形成(这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呵)之前,不勇敢地作出各种探索的作家的价值和前途是可疑的,因为他不具备可能性,我看到许多年青作家尚未发表几篇作品,却似乎已形成“风格”,这是对传统的亵渎,因为他认为可供他学习的东西太少了。

吴尔芬收在这个集子中的短篇无可避免地使用了几种方式——我认为中国小说家也逃脱不了这几种方式:关于意念,如《迷途》,牛古在一连串的调查中,调查出自己的死因:没劲,然后实现了死亡。这让我想起卡夫卡;《葡萄没熟》我读后感觉较好,这是写一件事的,写人的如《绝活》。在写人和写事的方式中我想起了辛格,我认为只有这个犹太人能在一个短篇中完成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辛格能在极短的篇幅中完整讲述一个故事,又使它充满寓意,在他身上仿佛看不见共相与殊相之争,同时又赋于它们一种现代人对生存最恰当和智慧的立场——幽默,我怀疑是神直接指点了他(虽然他未必信神)。辛格是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大师,要我再列出一位,那就是博尔赫斯,我把他归为哲学家或诗人。

我相信吴尔芬一定对上述大师倍感亲切,因为他勇敢。在技术上,吴尔芬的短篇结构已经很出色,语言上某些表达也极富想象力,如“大风把她的呼喊声打碎了,人们听不清完整的意思,只看到翅膀飞过木桥时折了……” 、“牛古巴不得肠胃翻出来让风吹一遍。”吴尔芬有极灵敏的语言和故事表现力,我觉得他的全面成功是绝对可期待的,当然,他必须把他的探索最后推向成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中国往事
后一篇:序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