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PAC理论(相互作用分析)
(2010-07-07 11:06:12)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理知识-边学边思边用 |
家庭教育中的PAC理论(相互作用分析)(转) 那么,我们就从一系列家庭教育片段中来分析咱们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都遵循或违背了那些教育的心理效应: 片段:有一项调查显示,现在孩子对家长的认可度低得不可想象。有的孩子说:“我爸爸总是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好像谁欠他一大笔钱似的”;有的孩子说:“我妈妈就像个老太婆,整天唠唠叨叨让人烦死了”;有的孩子说:“我爸爸特不讲理,只允许他发脾气骂人,就不允许你反驳解释。为什么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现在越来越低了呢? 加拿大心理学家柏恩于1964年《人们玩的游戏》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著名的理论PAC理论又称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格结构分析理论。 柏恩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心理状态构成的,即“父母”心态“成人”心态,“儿童”心态构成。因为在英语中,父母写成Parent、成人写成Adult、儿童写成Child,所以,三种心态分别取各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简写为P心态、A心态和C心态,整个理论也简称为PAC理论。 每一种心态都不是绝对的好或不好:父母心态有权威、主观的一面,也有关心、爱护的一面;成人心态有客观、理智的一面,也有刻板、冷漠的一面;儿童心态有幼稚、冲突的一面,也有活泼、可爱的一面。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根据场合需要,及时进行心态转换,如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应用成人心理支配自己的行为,理智地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在生活过程中,家长则应用父母的心态支配自己的行为,关心孩子的起居、爱护孩子;在休闲娱乐过程中,家长则应该以儿童心态,融入孩子当中作他们的伙伴。适时地运用PAC理论中的三种角色,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能适应孩子的心态和需求。这样才能有效实施家庭教育的各种目标。如果家长总将自己的心态放在成人心态上不变,那么,孩子对你会敬而远之;如果家长总是父母的心态,孩子处处被管、被照顾,则出现厌烦和逃避的心态;如果家长总是儿童心态,时间长了威信也就没了。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出现心态是失衡,导致PAC理论出错位、僵化的现象。 来自: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