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分析模式与班主任工作(张冠文)
(2010-07-07 11:01:55)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理知识-边学边思边用 |
PAC分析模式与班主任工作 | ||
作者:张冠文 |
||
PAC分析模式与班主任工作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学校 摘要:根据加拿大精神分析专家贝尔尼的“PAC”分析模式,每个人都有父母、成人和儿童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笔者主张在班主任工作中,教师应以成人和儿童自我状态为主,辅以一定的父母自我状态,并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自身的教育特色等,及时调整自我状态,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关键词:“PAC”分析模式 在班主任工作中,教师应怎样与学生相处,这是一个值得深思、探讨的问题。通过自身的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可借鉴PAC分析模式理论,协调自我状态,以正确的自我状态投入班主任工作,才能处理好师生关系,顺利开展工作。
一. 加拿大精神分析专家贝尔尼( Berne)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关于人的心理分析状态研究的 “PAC”分析模式。他认为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自我状态指一种思想与感觉一致的系统,藉由一套相对应的行为模式呈现于外):父母自我状态( Parent )、成人自状态( Adult )和儿童自我状态( Child )。 父母自我状态是一个人从父母(或是其它具父母般影响力的人)那里学习来,整合到自己人格中的部份。其功能是照顾或控制别人,它注重价值观、道德、伦理、文化等。 成人自我状态是一个人利用自身既有的资源进行思考、记忆并应用的部分,通常以不带感觉的方式来表现。它重视思考,功能是对事情做选择、决定或评估。 儿童自我状态是一个人以自己过去(特别是幼时)的方式来思考、感觉并表现的部分,它充满了活力。当人表现出强烈的感情或进行创造发明时就处于这种自我状态。
二. 在班主任工作中以不同的自我状态对待学生、处理问题,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正确的自我状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班主任工作顺利展开,而不正确的自我状态会给工作带来许多问题,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1.
l 父母自我状态在班主任工作中表现为家长般的权威、说教和控制,教师往往通过灌输的方式和强制的手段,培养学生的服从、规范和共性。当然,在某种程度上,这样做有利于学生遵规守纪意识的养成、集体观念的形成及言行举止的规范等,但它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阻碍了学生独立、和谐人格的形成,而倾向于把学生培养成依附性强、懦弱平庸、毫无个性的“顺民”,或使少数学生走向极端,成为偏激的“叛逆者”。
l 处于成人自我状态的班主任一般比较理性。他往往能客观公正地待人接物,冷静稳妥地处理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理智的为人处世原则和健全的人格。这样的班主任是个合格的班主任,但不是个成功的班主任。因为他和学生之间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显得有些冷漠、不易亲近,像一个让人敬畏的长者;他缺乏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在他周围的那种感召力、亲和力和人格魅力;他少了一点热情、活力和爱心。
l 儿童自我状态型的班主任是情感型的,他像一个“孩子王”,充满了活力、热情和童心;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很近甚至没有,和他们是朋友、伙伴乃至“哥们”;他给学生绝对的民主和自由,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的班主任普遍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但另一方面,在和学生的亲密无间中他逐渐丧失了教师应有的权威;没有约束的自由和没有保障的民主,必将导致学生孳生无政府主义思想、形成自由散漫的言行举止、养成桀骜不驯的性格,班级的局面也将出现混乱。 2.班主任工作中正确的自我状态 传统的班主任以父母和成人自我状态型居多,通常以权威的家长和冷漠的说教者面目出现,让学生在敬畏中逐渐丧失自我,思想和行为程式化、规范化。显然,这样的学生是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而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方兴未艾,但有些教师矫枉过正,完全以儿童自我状态投入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过于“民主”,忽视学生的常规教育,致使班级秩序混乱、学生行为散漫,严重影响教学秩序。 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自我状态呢?笔者认为,在班主任工作中,教师必须把父母、儿童和成人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整合起来,以成人和儿童自我状态为主,外加一定的父母自我状态。此时,他既是学生的良师:循循善诱,引而不发,培养学生学习、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发展学生和谐人格、提高综合素质。他又是学生的益友:他与学生之间永远不存在代沟,是他们游戏时的伙伴、倾诉时的听众、迷茫时的向导、无助时的后援。他还是学生的“严父”:在必要时,他会使用强制的手段加强常规管理,使学生自觉地用纪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用伦理道德来衡量自身的言行。 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的自我状态,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学生状况、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自身的教育特点和风格等,及时调整自我状态,以适应不同的教育需要。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以不同的自我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碰到自由散漫的学生,教师的父母自我状态可适当增加,以教育为主,规范他的行为;遇到腼腆内向的学生,教师的儿童自我状态应有所侧重,以鼓励为主,增强他的自信;对待成熟有个性的学生,教师的成人自我状态可略微提高,以引导为主,开发他的潜能。 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出现的问题也变化多端,班主任的自我状态也应随之变化。如:在学生幼年时期,教师的儿童自我状态应占主导地位,父母自我状态也应适当提高,这样才能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开展教育,并保障教育的有效实施。而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教师的成人自我状态应逐渐增加,父母自我状态相应减少,此时他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航员。 教师的性格特点、观念意识的差异造成了在工作中无意识地偏向某种自我状态,如:有的教师以严厉著称,有的教师春风化雨,还有的教师寓教于乐……。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教师应该扬长避短,不断调整自我状态,在向理想的自我状态靠近和发扬自身风格上找到契合点,形成鲜明独特的教育特色。 结束语: 不仅在班主任工作中,在教学中教师也应以正确的自我状态投入工作,以成人和儿童自我状态为主,辅以一定的父母自我状态,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