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作用分析理论
(2010-07-07 10:51:34)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理知识-边学边思边用 |
20世纪60年代初期Eric Berne提出了“交互作用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TA)。该理论因Berne的《人类游戏》(1964)与Thomas Harris的《我行,你也行》(1967)这两本畅销书而名声大震。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可以改变对过去不幸事件的怨恨,认为任何人都能够学会真诚地对待自己、思考自己、做出自己的决策、表达自己的情感。该理论在理解和预测人的行为方面主要采取以下四种方法:结构分析,了解个体内部发生了什么;交互作用分析,描述和分析两人之间或更多人之间所发生的事情;游戏分析,了解个体之间不良情绪的相互影响;生命计划分析,了解一个人所遵循的生命计划。 |
|
1、结构分析
在结构分析中,Berne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包含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儿童式”自我(Child,简称C)、“父母式”自我(Parent,简称P)和“成人式”自我(Adult,简称A)。他认为个体的自我状态是直接与行为模式、情感模式相一致的。同时他非常强调人的早期经验,认为这些早期经验为个体奠定了人格基础,成为行为的动力。生理学家潘菲尔德为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即如果用电极刺激大脑的不同部位,可以唤醒长期以来被遗忘的记忆和情感。
“儿童式”自我状态形成于儿童期,个体的部分人格特征是由童年的行为和情感构成的。童年的行为具有情绪化、自我中心、好奇、顽皮、好动等特征。“儿童式”自我状态又可以划分为两种亚状态:“自然的儿童”与“适应的儿童”。前者代表着人格中本能的、冲动的、情绪化的部分,常常是以获得快乐和爱为目的。后者则代表着人格中的服从部分,它与父母的期望相符,这种适应性是由现实生活中对各种训练、挫折的体验所构成的。
“父母式”自我状态,是指一个人的感觉、行为模式、思维模式与他父母的权威的态度、行为方式相符,它仿效了父母的一些价值观和态度,与“你应该……”,“你必须去做……”等表达方式联系在一起;“父母式”自我状态的症状将贯穿人的一生,比如,个体对任何问题在10秒钟之内做出的反应,通常是来自于"父母式"自我状态的反应。“父母式”自我状态也有两个亚状态:一个是“教养的父母”,另一个是“批评的父母”。前者代表人格中安慰、帮助的部分;后者代表人格中防止自我感觉良好、侵犯行为、不恰当行为的部分。
“成人式”自我状态是一种客观的、有思想的人格部分,它与人的年龄没有关系。“成人式”自我状态与弗洛依德的“自我”有点相似,具有现实性、理性、有组织性等特点。它首先把所有的外部信息加以整合、评价,然后做出最佳的、最令人满意的行为。
不同的自我状态可以在同一个时刻共同作用。交互作用分析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确定来访者当前的自我状态,它强调在必要的时候保持三种自我状态的平衡相当重要。因此它最常用“自我描述”法来评价自我状态,协助咨询人员的有效开展咨询、治疗工作。
2、交互作用分析
交互作用分析的是用来分析人际相互作用模式的,与个体内部的结构分析不同。交互作用的类型有三种:互补的交互作用、交叉的交互作用和隐含的交互作用。
(1)互补模式,是指两个人的交互作用反应来自于同一个自我状态(C与C,A与A,P与P),或是来自一种互补的自我状态,(P与C,A与P)。主要特点表现为人的反应是恰当的、可预知的。例如,A-A式,甲:“今天气温如何?”乙:“38度,很高”。
(2)交叉模式,是指自我状态活动方式不确定,产生了一种为他人所不希望的反应。这种模式作用具有伤害性,当它们发生时,会导致相互间的退缩反应,或导致相互影响的主题转移。例如,当一个人从儿童式的自我状态出发时,就希望能够得到与之互补的父母式自我状态的反应,而不是一种来自成人式自我状态的反应。例如:甲:你能帮我画一下这个人吗?她肯定很难画。乙:不就这么几笔吗,你自己完全能够画的。
(3)隐含的模式,是指两种自我状态同时出现,其中一种自我状态掩饰了另一种自我状态,使隐蔽的交互作用常显得像是互补的或是社会可接纳的。例如,在一次游戏即将结束前,一儿童对另一儿童说,你想到我家看看我积攒的邮票吗?从表面上看,这是来自于成人式自我状态,而事实上,它隐含着一种儿童式的自我状态:到我家来吧,让我们再在一起多玩一会吧。
3、游戏分析
Berne认为人通过游戏来安排时间、实现认知、与他人保持一定的社会距离,使人们可以充分地暴露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感到安全。他强调,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最普遍的人生态度是“我不行- 你行”,而对待这种处境的方法就是游戏。
游戏的心理本质是“儿童式”自我状态中“我不行”态度的表现,这种态度常常使人感到压抑,导致一种进攻性的防御机制。在生活中,由于亲情、友情、社会规则等原因,人们常常需要采取压抑的方式,但在游戏中,这种压抑就会消失,因此,游戏是必要的。但很少有人在游戏中提出建设性建议,所以需要进行游戏分析,使每个人能了解各自的游戏,针对其内涵,提出改进意见。
4、生命计划分析
Berne指出,从5岁起,个体就已经开始制定其生命计划了。生命计划有赖于个体对外部事件的认识和解释,以次决定自己与他人相互作用的方式。如果外界信息是积极的(如认同、鼓励等),就可以使儿童获得积极的发展,很少受到束缚;如果是消极的(如责备、禁止等),就会使儿童的生命计划受到破坏。许多父母喜欢用“不”来管教孩子,例如:“不许这样做”、“这样做不好”、“不……”等等,这样,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将面临可怜的一生,除非他能有明确的意识去克服这些“禁令”。
在个体的生命计划中包含着他对特定行为所获得的体验,多数人的生命计划源于已发生的、感受到的“特定行为”的思考。“特定行为”会导致各种情感的积累,即所谓的印记,当个体的印记积累到足够多时,就会以行为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生命计划产生影响。例如,一名幼儿因为多次受老师责备而导致不良的情绪,这种情绪的积累将最终导致该幼儿不愿上幼儿园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