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健康饮酒支招

(2014-03-07 15:22:58)
标签:

饮酒

健康

应酬

毕业季

营养

分类: 爱营养

    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这个学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顺利毕业,真心是令人兴奋和期待的一学期。伴随毕业季而来的还有“散伙饭”,而饭桌上各种酒类成了四年同窗感情的见证,而这也成了好多不胜酒力的同学的苦恼,前两天有个即将毕业的师弟就向我抱怨起了此类的苦恼。世界卫生组织为我们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中有一条为"戒烟限酒"。但在平时的应酬中,饮酒似乎成了必须的礼节性内容,很多人经常抱怨"不得不喝"。那么如何在应酬过程中避免饮酒带来伤害呢?在这里为大家提供几个妙招。

http://s14/mw690/001lMyaDzy6H7AVjgDP9d&690

    一、饮酒避免醉酒。当血液中酒精浓度达到0.3%时,人就会口齿不清,步态蹒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酒醉了。醉酒在医学上叫做急性酒精中毒。如果醉酒的频率太高,就很容易造成对肝脏细胞的损伤,造成到达肝脏的脂肪不能代谢,导致酒精性脂肪肝。因此,每次应酬应避免醉酒。

    二、饮酒前吃些主食。主食的主要营养成分为碳水化合物,在消化过程中分解为简单的糖类。这些糖经过人体代谢可以生成葡糖糖醛酸,这是一种结合解毒剂,可以在肝脏中和酒精结合,从而减轻酒精对肝脏的伤害。交际应酬不可用健康作代价,饮酒请记得吃一些主食。

    三、酒中加冰块降低酒精浓度。如果应酬时饮用的是啤酒,可以在酒杯中加入冰块,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清凉冰爽的口感,而且随着冰块在酒中的融化,也会降低啤酒中的酒精浓度,减少酒精的摄入。如果碰上总是要干杯的主儿,冰块还会占一部分体积,避免了一次性过多饮酒。

    四、喝酒前喝酸奶或牛奶。酸奶和牛奶喝完后,会在肠胃粘膜上形成一层保护膜,可以避免饮酒时酒精对消化道粘膜的刺激和渗透吸收。同时,在胃中的酸性条件下,如果牛奶和酸奶与酒精相遇,会发生酯化等一系列反应,会消耗一部分酒精。酸奶和牛奶在喝酒前和饮酒过程中喝都可以。

http://s5/bmiddle/001lMyaDzy6H7B2JCpS34&690

    五、多吃蔬菜水果减轻酒精伤害。饮酒前和饮酒过程中可以多吃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或者是凉拌果蔬,不仅能帮助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微量元素硒等抗氧化剂,清除体内因饮酒而产生的自由基,同时水果中的糖分也可以加速酒精在体内的燃烧利用,从而减轻酒精对身体的伤害。

    六、饿肚子比饱肚子更易醉。酒精进入胃和小肠后,不需要经过消化,就可以被吸收,而且吸收速度很快。如果喝酒前没有吃任何东西,喝酒后15分钟就会感到头晕。喝酒前吃一些东西,可以减少酒精和肠胃黏膜的接触和渗透,延缓甚至减少酒精的吸收。所以下次不要再傻傻的空腹喝酒啦!

    七、应酬随身携带维生素b2。出去应酬喝酒前,可以吃几个维生素b2的药片,可以为体内的三羧酸循环代谢提供足量的辅酶,从而加速酒精在体内的代谢分解。过多摄入的维生素b2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难怪人家说酒桌上就怕三种人"红脸蛋、扎小辫、吃药片"!

http://s12/bmiddle/001lMyaDzy6H7BbnDjZ0b&690

    八、如饮酒应限量。按照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健康的成年男士每天酒精摄入不应超过25g,换算成普通啤酒(4度)为一瓶的量,50度的白酒为1两的量,普通的红酒(8 10度)为-��瓶的量。女性推荐量则为15g,大概是男性的一半多一点,但如果是孕妇,则应该远离酒精。

    给大家支了这么多招儿,但最后还是要告诉朋友你的是:过度饮酒有害健康,有木有?想这么多去减少酒精对我们的伤害,不如远离他不被他伤害,这就是绝招儿啊,呵呵。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王腾月                                                     新浪微博:@营养师腾月                                                                                                                                  手机:13820306746                                                      (本文系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