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盛宴落幕的悲凉——读郁达夫《故都的秋》(附教学思考)

标签:
故都的秋 |
分类: 菁菁校园 |
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很高很高的碧天、驯鸽的哨声、牵牛花的蓝朵、槐树的落蕊、秋雨,无不满溢秋天的清、静和凉意。
而何谓悲凉?难道只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早晨起来,秋槐落蕊满地,“脚踩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当然是秋天的清与静。然而你会想到,这槐树曾经繁盛过,而夜里悄悄地默默地落蕊满地;而后又被扫除,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一个曾经繁盛的生命,就这样消失而尽。所以,这细腻清闲的背后,“潜意识下并且觉得有点儿落寞”,这是一场生命的盛宴落幕的悲凉。
“而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这奇景就是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时候,满世界呈献着收获的盛宴,这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中最好没有的Golden Days”。然而“等枣树一落叶,枣子红完了,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这也是一场生命盛宴落幕的悲凉。
文章题目是“故都的秋”,而不是“北平的秋”;“故都”一词让人想见,这座城市也曾经繁盛过,有过自己生命的盛宴,而今盛宴落幕,衰飒如秋。这亦是一场生命盛宴落幕的悲凉。
这样你就会理解破屋小院,亦是屋舍家道衰败的悲凉。你可想见屋未破败之前,小院晨景是否如此来得清来得静!而其中“让人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是破壁腰中的牵牛花,你会想见这破壁也曾矗立过,而今颓圮破败又长出花来,这是生命啊!乐悲相应,更显其悲凉。这也正是一场生命盛宴落幕的悲凉。
而这个屋舍的盛衰大概是与故都一起吧,所以这来的清,来的静,正是一个朝代落幕后的样子。
所以,“故都的秋”既是说时节,也是说一个城市的衰落,同时你也会感到一个民族历史的沧桑,因为毕竟它不是一个普通的城市,而是“都”。
所以,这悲凉中又似隐隐有一种哀悼。
读郁达夫《故都的秋》,你会发现这故都的秋如一个“清”“静”的池塘,贮满生命盛宴落幕的悲凉。
写在后面(教学思考)
本文算是一篇随笔,初写于2017年 12 月,系由课上与学生对话生发而来,2021年2月的时候又做了一些修改补充,初文发到了笔者的博客上,改稿一直没有发出来;忽忽又是三年,今年又到了讲《故都的秋》的时候,便发了出来。本拟再做一些修改补充,斟酌再三,还是保留原文,把想说的话写到下面的教学思考里面吧。
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和“静”都容易解读,唯独“悲凉”,需要深入地体味思考。教学中,学生可能往往容易将“凉”等同于“悲凉”,其实是没有深入的体味悲凉是一种情感,而凉只是一种感觉。所以,深挖本文的“悲凉”情感的本质,就成了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是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点。
如图所示,本文“悲凉”的本质,其实是作者,或者说是人,从这些秋的景物中所体味到的深深的“生命盛宴落幕”的伤感。这些景物-事物——从大自然到建筑到都市再到人生,无不蕴含生命盛宴落幕之况,这似乎是宇宙人生之无奈。所以,本文最终由自然,归结到人:悲秋是人的普遍情感。《故都的秋》体现了郁达夫对宇宙人生深沉的体味与思考。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故都的秋》这个题目所蕴含的巨大深意。如果把“故都”看成一个生命,那么故都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凋败颓圮,变得清,变得静,都是生命盛宴落幕的体现。
这样,自然、都市、民族、人生,所有这些融结到一起,“故都的秋”的深味确实值得深深的体味与思考。
另外,上面的随笔中没有对“秋雨”进行解读,秋雨当然首先表现秋的凉,从而更好地渲染和表现出悲凉之意思;但细分析你会发现,槐蕊掉落扫除之悲凉,秋蝉残唱之悲凉,到这里“一层秋雨一层凉”,这里面推进了一种时节的进程,你会想见季节盛夏时也曾热烈过,热闹过,而今一层层的变得清,变得静,变得凉;这背后不也是一种季节生命的盛宴在落幕吗?这也正是本文“悲凉”的本质的体现。
小结一句:草木与故都并序,万物与我共秋。(或者“万物与人共秋”)
————
对于人生的盛宴落幕之悲,如果就原文进行解读:秋士,盛年已过,暮年仍不得志者;欧阳修的《秋声赋》“渥然丹者为槁木,
黟然黑者为星星”...... 但对此,不必强行解读,由文脉应该是能自然理解的。
在新课程改革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中有一个内容是“进一步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必修上221页)。这一目标落实到教材(课本)“单元学习任务”中,是任务二:“本单元在写景状物的同时,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折射出民族的审美传统。从下面的话题中任选一个进行研讨。”其中话题1.是:“在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特别“清”“静”“悲凉”,带着传统文人的某种审美情趣。阅读《故都的秋》,分析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
这一目标的设计的实质应该是以群文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这就要求学生有阅读的广度,然后在此基础挖掘思维认知的深度;或者说这一任务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基于学生原有阅读广度的进行深入整合。旧教材时笔者也设计过类似的题目,即学完本课,让学生写“秋的文化”的周记练笔;但远不如这一目标设计得深入与思维指向的精准。这一任务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很有意义的。
但基于学情,我们可以把这个任务稍加改动。例如:
你觉得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传统的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呢?或者你觉得郁达夫的这一审美情趣与传统是否有所异同呢?请结合单元学习任务第二项,以“从郁达夫故都的秋看民族传统的悲秋审美情趣”为话题,自拟副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思考感悟。
至于写作字数的要求,可以根据学情而定,或400字或800字,有条件也可以要求写作学术论文。其宗旨是通过整合拓展推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