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解析——“海日”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仕途心路历程”论证的关结点(并教学问题设计构思)

标签:
梦游天姥吟留别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几乎通篇为梦幻语,只最后十分清醒的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今人读来,恐多感不解:何梦中奇幻之事,最后得出如此之结论,并历来被视作本诗诗眼?而对此所做解释,历来多从诗人历事背景出发,做知人论世之断,并非真正从诗歌文本本身出发论述之。
笔者以为,此诗李白表面写梦,其实梦中关于自己仕途心路历程的思路逻辑十分分明,本文试着以李白此梦中表现仕途的关结处为抓点,对此“梦”进行解析,以厘清其中理路。
先看下图。
如图所示,通过对这首诗中带有色彩的事物(景物/意象)的提取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李白的梦是有色彩的,二是每一种色彩对应一种感情。前人已有分析李白的梦其实是李白仕途经历的写照,从情理分析,是十分说得通的。但是似乎难有有力的论证,笔者以为,能论证这是其仕途历程的一个关结点是“海日”。(如下图例)
按照古人用典的习惯,“日”常用来隐喻(象征或代指)帝王。而且如上图所示,李白自己的诗中公认的有两次用过(《登金陵凤凰台》中“总为浮云能蔽日”与《行路难》中“忽复乘船梦日边”)。如果“海日”隐喻帝王,那么以此上下推理,显然从前面“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愉悦,到“半壁见海日”的惊喜(甚至有些激动),就可以理解为李白被荐奉召赴京到进入宫廷见到皇帝的心情;而突然之间的“迷花倚石忽已暝”的黑暗以及各种恐怖的环境所造成的恐惧感自然可以理解为李白身处朝廷时所感受到的宫廷凶险,以致自己最终遭排挤而被逐出;之后“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遇到神仙的激动、快乐便是他离开朝廷后的心愿(志向)追求——访道求仙。
所以,李白梦醒之后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亦如此”当然指的是梦中仙境的快乐。所以李白告别朋友,决定乘白鹿,访名山(“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何为名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名山,自然指的有仙人的山。而李白要访的这座“名山”当然就是诗篇开头说的“天姥山”——因为瀛洲信难求,而天姥山“云霞明灭或可睹”。诗文前后照应,内在文理贯通;而表现出来的却是瑰丽奇幻;世人往往被此诗的奇幻瑰丽所震撼,所倾倒;但很少读懂李白这首诗歌中的蕴含的心路历程。真是“他人笑我太浪漫(奇幻),我笑他人看不穿”。
最后李白说了一句十分清醒的话“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果我们前面分析的这梦确实是李白的仕途心路历程,那么无论是从背景还是从诗的内在文脉逻辑,得出这句结论都是十分自然的。如果我们不承认这个梦是这样的历程,这句历来被称为本诗诗眼的名句就是非常突兀的,几乎和本诗没有太深入的联系,亦给人莫名其妙的感觉。更多的是从李白的这首诗歌的背景和李白的性格找依据。
另外,李白说“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非科举入仕,而是由朋友道士吴筠推荐入宫,确实可谓“平步青云”。这句诗确实可对应李白从下层到宫廷入仕之快;又李白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入宫,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被赐金放还,算来总共不足两年,确实也可谓“迷花倚石忽已暝”。
——————
现在,今人或许是多受清人沈德潜评论的影响——“知世间行乐,亦同一梦,安能于梦中屈身权贵乎?吾当别去,遍游名山,以终天年也。”(沈德潜《唐诗别裁》);以为“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亦如此”是指的是李白的这整个梦境。
首先,李白的这个梦中有快乐有恐惧,而非只是“行乐”,所以若说沈德潜这里的“知世间行乐,亦同一梦”,此“一梦”便是“此梦”(即整个梦境),不合乎逻辑。
另有可能,今人误解了沈德潜的意思。“世间行乐,亦同一梦”,沈德潜用的是“一”,而不是“此”;沈德潜的意思概括地说就是“世间的快乐,就如一梦”,转眼醒来也就消散了,不值得迷恋;而真正有意义的是要让生命醒来,追求永久的真正的快乐——这里按照李白的逻辑当然不在世间,而是在仙境。所以沈德潜说“安能于梦中屈身权贵乎?吾当别去,遍游名山,以终天年也”。这可能更符合沈德潜对李白的理解,也更接近李白的本意。
总之,既然李白这个梦中已经出现了仙境的快乐;而同时醒后李白又要去访求名山仙境,这梦中仙境之乐与醒后的追求一以贯之,所以“世间行乐亦如此”的“此”指李白梦境中仙境的快乐部分,很合乎逻辑。
附录一:
教学设计之问题设计——你认为本诗这句历来被称为诗眼的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跟上文有什么关系?是不是很突兀?
附录二:
如下图所示,在教学中涉及到“暝”部分时,老师也可以抓有代表色彩的事物,例如“乌云”(云青青);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其他三项抓的是“湖月”“海日”“日月”(“日月”与“金银台”),其实总体上是整个意境/空间是金黄(银白)的,红色的和金光灿烂的,而一个黑云,似乎并不能表现整个意境/空间的色彩,所以笔者思虑良久,觉得还是在带色彩的“景物”处保留空白(——)比较合适一些。这一点在教学时可以自由选择,只需在授课时阐释说明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