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兼听则明——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中“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

(2023-06-21 22:40:44)
标签:

论兼听则明

逻辑的力量

引入虚拟论敌

分类: 我说作文

古人云,兼听则明。

齐王在邹忌的建议下,广开言路,使齐国治强;晁天王一世英名,不听宋江、吴用林冲之谏,偏听偏信两个来历不明之人,一意孤行,最终一命呜呼!

为何兼听则明呢?

因为“兼”的目的是拓宽视野,打开思路。这样能让我们了解更多方面的情况,更有利于做出合理的判断。

 

也许有人会说齐王听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还不算“兼听”吗?而李世民有时听魏征一个人的就够了。

这恰恰说明,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兼听。真正的兼听不只是听多个人的声音,更是听不同种类的声音,特别是多听听反对的声音。如果多个人的声音都是一类的声音,譬如齐王起初,所听到的多是赞誉讨好歌颂之声,本质上是一种声音,不是真正的兼听。而当他能听反对意见,能听“刺”“谏”“谤议”的时候,才真正“明”起来,才真正使齐国强大而“战胜于朝廷”。所以真正“兼”的核心在“多”,更在“异”。

至于说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就够了,那么请问是不是有很多个魏征会更好呢?回顾历史,我们哪一朝哪一代不渴望多一些魏征这样的能言的善谏的诤臣,多一些能听谏议的君主呢?所谓广开言路,海纳百川,这是一种善政与美德。当然,单听有时亦能明,但这并不否定兼听则明。俗语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从某个方面讲也就是兼听之意义胜过单听一个知者。

 

也许还有人会说,兼听就有一定明吗?“三人成虎”“父子骑驴”的故事里主人公恰恰是越听越糊涂啊!

如前所说“三人成虎”很大程度上是“多听”,不是“兼听”。而父子骑驴看似兼听,实则是“盲听”:儿子骑驴老子走不对,老子骑驴儿子走不对,最后只有抬着驴走,同样被人当作笑话。而当这对父子听到他人的批评时,确实也认为其中有道理,不然也不会做出改变。问题是知道了道理之后,听者要做出怎样的选择,采取怎样的行为,这是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判断决断的问题。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具体的行动。比如那对对谁骑驴茫然的父子,我们还可以这样对他说: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方法,如果孩子较小,不能长途走路;宜让孩子骑;如果父亲年纪大,不宜走路,宜让父亲骑;或者轮流骑。所以父子骑驴所批评的不是兼听,而是“盲听”:对任何意见不加辨别,不加比对,不独立思考,一概接受,最终难以做出正确的决断,为己所用。

 

要之,兼听则明,需知道“兼”的目的,把握“兼”的核心,以包容善断为前提,坚持独立思考,为我所用之原则,才不失其真义。

 

西 辙

2021111日星期一 草稿

2023621日修改

 

写在后面的话:

本文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中“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中的“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部分下水作文。文题相关内容见附录。

文章是讲课的时候写的,主要是根据教材(课本)要求,完善其所给的内容,体现如何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的方法,给学生做范例指导。

文章主要是根据教材(课本)的所给的分析思路行文,涉及到“父子骑驴”这一虚拟论敌的引入部分,教材(课本)内容的要求是:“进行限定(同时阐述如何兼听):主动引入反例‘父子骑驴’等,指出听不能代替断。进一步分析‘兼听则明的前提是听者包容与善断’。兼听的原则是独立思考,为我所用。”而笔者在分析论证“善断”这一内容时,总觉得很牵强,并且也感觉不能较理想的处理教材所说的这一“前提”与文章整体论述的关系。

所以,草稿写完之后一直期待有时间再进行仔细思考修改。但因各种无暇,一拖再拖,后来竟至给忘记了。高考前整理资料才重新发现,而今天才有时间修改。——一转眼,忽忽一年半过去了,这一届学生已经毕业。读文追昔,宛若昨日。

如前所述,原稿“父子骑驴”部分论述问题很大,现在虽做了一定的修改,但还是感觉很大的不尽人意。但也一时无心费思费虑再继续修改,姑且存之,供同仁方家笑看与批评,也希望或许有一点点仅供参考的价值。于笔者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和资料留存。

 

附录: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之“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

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不妨称其为“虚拟论敌”。这个“论敌”可能会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可能受到的攻击,我们再进一步考虑采取怎样的措施能使自己的论证免于或抵御这些攻击。

例如,苏洵《六国论》开头,就通过“或曰”,引入了虚拟论敌,提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这一质疑,再通过反驳这一质疑,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论证。我们在构思、写作议论性文章时,也可以通过引入虚拟论敌,与自己展开质疑问难,来完善自己的构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例如,要求以兼听则明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写作者可能一下子想到齐王和邹忌、李世民和魏征等大量事例,于是有了这样一个提纲:

论点:兼听则明。

正面的例子:“齐王纳谏”等。

反面的例子:“晁盖丧命”等。

按照这样的提纲写下去,很容易写成“观点加例子”的模式,即使材料再丰富,逻辑上还是不够周密。

现在,试引入“虚拟论敌”,想一想:这个“论敌”会从哪些方面攻击现有的论证呢?

“兼听”就一定“明”吗?“三人成虎”“父子骑驴”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恰恰是听得越多越糊涂啊……

“偏信则暗”能够证明“兼听则明”吗?

齐王听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还不算“兼听”吗?

而李世民有时听魏征一个人的就够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兼听?

 

为了应对质疑、驳斥攻击、解释反例,写作者就得对“兼听”的内涵作出阐述,对现有的例子进行分析,甚至还要主动对论点的适用范围进行限定。由此,改进论证提纲如下:

提出论点:兼听则明。

阐述论点:

“兼”的目的:拓宽视野,打开思路。

“兼”的核心:在“多”,更在“异”。

举例分析:

正:“齐王纳谏”等,分析齐王“兼听”的表现,重点突出“刺”“谏”“谤议”。

反:“晁盖丧命”等,分析不“明”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兼听”,尽量排除他因。

进行限定(同时阐述如何兼听):

主动引入反例“父子骑驴”等,指出“听”不能代替“断”。

进一步分析:“兼听则明”的前提是听者包容与善断。

以上论证的改进过程还可以继续下去。只要讲逻辑,肯思考,多一个“虚拟论敌”就会少一个真实论敌。

“兼听”的原则是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96-9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