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永定土楼之洪坑村景区(连城六日之七)
(2018-08-31 10:16:32)
7月26日,同学一行去看龙岩永定区的土楼。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的永定,南靖和华安三县交界处,广东和江西的部分地区也能见到。
我这次向往去看的土楼,是位于永定区高北村的承启楼,据传说,此楼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动工,直至清康熙年间竣工,历时3代人,前后半个世纪才建成。规模大,有民谣,“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1986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中国民居”邮票,其中福建民居就是这座环环相连的承启楼。多年前游历南靖土楼,由于事先没有做功课,再加上地图没有今天的先进,到了书洋乡,近在咫尺(十几公里)却错过,有点遗憾。
由于旅行社的原因,小罗今天带我们去看的是坐落在洪坑村的振成楼。再一次错过了承启楼,留待以后吧。
车到停车场,眼前是一座现代化的围楼,屋顶上的招牌是“福建土楼永定景区,洪坑游客服务中心”。
午饭就在服务中心的餐厅,饭后稍稍休息,就进入大厅的售票处,大厅后面的一圈围屋是展销土特产的一间间商铺,洪坑村的土楼还在八百米开外的远处。为了减轻游客的体力消耗,景区提供了电瓶车代步,只是要另外收费。
在景区解说员小林的带领下,不乘景交车,步行走过了村口。路边有一台提线木偶戏,是村民们的自娱自乐。再沿着一条小溪继续向前,被称作土楼王子的振成楼就隔着溪水在行道树林后面露出了它高大的身影。
其实,振成楼也是蛮有看头的,因为建筑的时间晚,在民国初,用了许多新式的建筑概念,有不少中西合璧的建筑手段,是闽南土楼中的翘楚。楼形像是官帽,两边两座辅楼,内部又是一圈土楼,只是矮小了一些。内圈土楼的正中,一座高高的西式大厅,厅前高高的罗马柱显示了建楼的年代。
土楼的文化,依旧是耕读文化,最能够使游人注目的就是那些藏头门联和里面随处可见的匾额。振成楼的门联是“振纲立纪,成德达材”,一进大门的横匾上是黎元洪(民国总统之一,武昌首义的大都督)题写的“里党观型”。意思是它做了邻里们的榜样。这个“黨”字是中国文字里面“乡党”的意思,有的资料上说成是“堂”,不对了,堂字是独有的,没有群体的意思。一直觉得大门联过于简洁,果然,内圈大厅的柱子上镌刻的一副长联也是藏头联:“振乃家声好就孝弟(悌)一边做去;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
跟着导游,比较省力,不用自己动脑筋,但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乐趣。一行人穿过内圈的边门,了解了楼主的一些事迹,林逊之(1880—1953),原名鸿超,号超庐。他不仅是一位商人,从烟刀生意起家,成了洪坑村的富户。还是一名秀才,学问渊博,为人厚道,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深得邻里乡亲敬重。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同孙中山,黎元洪等有交往,晚年隐退乡间。简介听完,大家就从烟刀展览摊头走出振成楼。
走出振成楼,沿着小溪向前,两边是各式类型的土楼,有圆楼也有方楼。除了土楼,还有妈祖庙和林氏宗祠。在解说小林的小旗指挥下一一走过,但是,都没有停下脚步,一一欣赏。可能是时间不够,最后还有一个重点,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五凤楼。
五凤楼的楼名叫福裕楼,建楼的年代在村子里的土楼中是最早的。公元1880年开始兴建,经历三年建成,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楼主为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三兄弟,设计师是当时的汀州知府张星炳。朝向东,主楼的中轴线上前低后高,两座横屋,中间高两边低,主次分明。楼前有三个大门,在主楼和横屋之间有小门相隔,外观连成一体、内则分为三大单元。楼门坪和围墙用当地河卵石铺砌,做工十分精细与大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十分和谐。解说员小林就是这个五凤楼的后裔,对我们说着“我的地盘我做主”,边解说边把我们让进了他的茶室。大家走得累了,正好歇歇腿,喝喝茶。
边喝茶,边聊天,很快就到了与洪坑说再见的时间了。于是再乘交通车返回景区大门口,踏上回连城的汽车。
回想起来,洪坑的解说员还是蛮有点固定程序的。首先,讲解员建议大家不要乘电瓶车,走路到主景振成楼,沿途的其它就只要远处看看了。振成楼的外貌看完后,进入内部,并没有领着游客在里圈看一圈,只是泛泛地讲解一下就转到旁边的烟草作坊。
又是一大段路,沿途的几座楼也只是远观一下,看看它们的形态,让大家拍拍照。
再走一段乡间的石板路,不少值得看的土楼屋舍被错过。然后再从正门走进林姓讲解员祖上的福裕楼,这时正好是口干舌燥的感觉,说着“我的地盘我做主”,领进她自家的茶室,招待喝茶。同时推销她家的香烟和茶叶,答应的登楼看看的事情也忘掉了。看来各地的导游都有许多高招,就像我在平遥遇到的那位年轻女导游的套路一样。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