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弥勒道场梵净山-春游黔湘之一

(2016-05-26 23:21:46)
标签:

旅游

文化

历史

佛学

分类: 游记(湘川云贵渝篇)
    梵净山,继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之后,自称为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所供奉的是弥勒佛。弥勒佛的道场很多,比较集中的有三,第一处是浙江义乌云黄山上的双林寺。第二处辽宁千山的龙泉寺。第三处是浙江奉化的雪窦山,历史可上溯到自宋朝起,又因为弥勒佛祖的化身布袋和尚是奉化人,把雪窦山作为弥勒佛道场有点落叶归根的味道。不过,这个梵净山作为弥勒佛的道场,是公元2004年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召开时,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大法师亲自蔚临,并发表讲话“梵净山,是全国著名的弥勒佛道场”,有点像道教的武当山,这个弥勒佛的道场也是钦定的。
 
     
    夜宿梵净山脚下的天福大酒店,一夜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天明雨歇,东方渐白,看不到日出。匆匆用了早餐,兴致勃勃地走到山门口,细细的雨滴又飘了起来,新建的门楼勉强可供拍张照片,可进去后,白茫茫一片雨雾。都说是梵净山的特点是晨雾会散去,中午山上天好,姑且相信一回。
    
进得山门先登游览车,从山门到上山缆车的下站,一共有9.5公里,全仗着景区游览车来往沟通,中间几处禅院风景,为东碑林,龙泉寺,君子桥,观音瀑布和望佛亭,车子会停下来让去游客进香朝拜。我等也落得有点时间周围浏览也一番。可惜上山时迷雾遮挡了视线,唯有龙泉寺一处停车,其余都是呼啸而过。不知就里,又急着上山,基本就是乘了趟车而已。
    龙泉禅寺,建筑有点奇特,弥勒佛端坐在房顶上,不知是何道理。模样倒还是和那尊很多禅院坐在天王殿里正中须弥座上,两边一副对子,“大肚能容容天下不平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笑呵呵的大肚子弥勒佛一样。

    到了缆车下站,游客就是我们一行。迎面是一个电子显示屏,预报着山上的天气。又是雷雨,又是低温,有点像景阳冈下的武松,颇有些读着那县太爷“三碗不过冈”告示的味道。然而,筹备两个月之久,千里迢迢赶到到山下,哪有不上的道理?

 
     梵净山的索道是我经历过的高程最高的索道,它所跨越的是早在明朝就开辟的朝山石阶蹬道,“万步云梯”。索道的直线距离为3.5公里,上升高度近1000米。乘着缆车向上,开始还可以看到脚下的山路,接着窗外就是白茫茫的一片,仅仅能看见对面相向而来的轿箱和它顶上的系缆。想看到导游小册子上说到的原始林木和珍奇野生动物成了奢望。不过,雾中的缆车,一路向上,丝毫没有恐高和晕眩的感觉,就好像坐在密封的垂直电梯的轿厢里一样。好久,缆车才到达上站,走出吊箱向四周张望,还是一片迷雾。盼望中的天好是没有可能了。身边一个个台阶组成的木制栈道伸向山顶,雨雾中的空气显得格外清新。既然看不到漫山的植被风景,呼吸一下负氧离子全国最高的空气,沿着不太陡峭的道路登山,也是一番放纵的享受。
   
     

   

     梵净山的主要景点大致可分为老金顶,红云金顶和蘑菇石三大区域。蘑菇石是离缆车上站最近的,并不像路口坐在滑竿边上招揽生意的挑夫说的要爬几千个台阶。沿着木栈道向上经过四个有斜屋顶的休息平台,半个小时即已登临。
    蘑菇石,万卷书,拜官印等是几块象形的层积岩巨大石头,矗立在海拔两千三百多米的山顶。虽然在大雾中失去了山谷下绿色的衬托,还是突兀出伟岸的身姿。它们都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后被沉积被风化成现在的独特形状的。
    蘑菇石很形象,上面是一个大的圆顶,下面是一根细长的圆柱。万卷书有些牵强,因为既然提到万卷,想当然就应该是被卷起来存放的竹简典籍,如何可以像今天的纸质图书层层叠叠,堆在一起。最不解的是形似官印的那块大石头,上面的钮很小,而底下的印很大,有些不够般配,好像习武之人用来练习的石锁。
    这些好看的石头并没有与佛教的教义有着什么联系,反倒是被取了带有读书做官寓意的名头。身边的游人有的好奇,有的膜拜。经过了木栈道上近千个台阶的攀登,看到了久已仰慕的这些美景,即使浑身是汗,气喘吁吁,团友们都还是激动地摆出各种姿势,与这些大石头合影留念。
    站在蘑菇石的边上,天气好的话可以清晰地看到月镜山上海拔2494米的老金顶,像一顶刺破青天的大尖帽凸出在山顶,十分壮观。沿着路牌指示的方向望去,能见度只有几十米,只好看着导游图上的图片望雾兴叹一番。
   
弥勒道场梵净山-春游黔湘之一

 
             

    绕过蘑菇石,沿着石阶再向下走不多久,浓雾中出现了一块平坦的洼地,据介绍就是普渡广场了。普渡广场的对面的高山上,是那双峰对峙的红云金顶。两座各属于释迦牟尼与佛和弥勒佛的大殿和一座凌驾在万丈悬崖之间连接起大殿的险峻无比的会仙桥。几十年前,我认识梵净山就是从电影里的那些功夫高强的僧人在双峰间高悬的铁链上如履平地的行走表演开始的。可惜,这次远道而来,竟连双峰的面都没能见到。望着眼前的迷茫白雾,对面双峰上的弥勒和释迦二殿,只能在心中想象才能得见了。
    普渡广场的左边,一座古刹,叫做承恩寺,承恩寺因供奉通体光明的弥勒佛造像而称作通明殿,明万历46年因神宗皇帝敕高僧妙重建为报恩寺,清初更名为承恩寺。一共两重大殿,前面是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宝殿。禅院也被迷雾遮掩,走近才能看到真容。
    
 
 

     
    走出承恩寺,就是下山的石阶了。石阶比木栈道要陡些,石头上有水,但也并不打滑。可能是山里没有泛起的泥土,石面比较干净的缘故。行走二十多分钟就到了索道上站的下山入口,原路下山,结束了梵净山的游览。虽然不尽兴,总也是到过了,心想着以后还可以看着天气预报再来造访,也就不算有太大的遗憾。用不久前与友人讨论过的传错了作者的小诗来安慰一下自己: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