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龙屯里探世遗-春游黔湘之二

(2016-06-02 22:03:22)
标签:

历史

旅游

文化

军事

分类: 游记(湘川云贵渝篇)
    海龙屯在遵义市西北约20多公里的山岭上,是自唐乾符三年(876年)杨端入主播州始,至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中央政权平定杨应龙的播州之乱止,传了29代,长达725年,经营了几百年的军事要塞和宫廷建筑的遗存。曾经驻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延续世代最久远的汉姓土司杨氏家族。
    说它是地方政权的建筑也不尽然,宋朝末年在抗元的战争中又起到了国家西南战略堡垒的作用,牵制了蒙古铁骑的西进和南下。所以,当初修建时还动用了国家的巨大财力物力。而在宋朝以后,播州土司又对它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加固和维修。
    海龙的杨姓土司在明万历年间被皇帝定为叛逆,朝廷动用了30万军队打了著名的"平播之役",最后,整个城堡被攻陷,双方死人无数,建筑物全部夷毁。由于此后的几百年里近乎荒废和湮没,直到近年来才被重新发现和发掘出来。就像柬埔寨的吴哥古迹一样,有了一段人类发展建设历史上几百年的空白断层。这使得海龙成了当今中国乃至亚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
    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海龙作为中国三大土司遗址之一,与湖南永顺彭氏老司城遗址和湖北咸丰唐崖覃氏土司城址一起,一举“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申报成功的第48处世界遗产,贵州省的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去年10月才正式对公众开放。
    从地势上看,海龙建于群山之巅,山顶上建有大量的宫殿,楼阁,兵营,仓库,地道。前设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飞凤关和朝天关六关,后设后关,西关和万安关三关,共计九大关隘。各关之间有护墙相连,以石块垒砌的高大城墙,形成里外三层的完整防御体系,看上去坚不可摧。
    从空中俯瞰,整个城堡随山势绵延十余里,周围是悬崖绝壁形成的天然围墙,墙内又是几大片高高的平坝,平坝之间高低起伏,远看像是传统上的城池,近观又有群山环绕的田园,别有一番雄伟的气派。
    参观海龙,除了要事先对杨氏土司的历史有些了解外,对游客的体力也是一个考验。因为要沿着当年的关隘通道,一步步地登上城池的腹地,高高在上的“新王宫”遗址。虽然陡峭的山路石阶边上平行地搭建了木制的较为平缓的栈道以供游人使用,对这个遗址的全面了解还至少需要四个小时。
    
 
图片
 
    乘了不多时的敞篷的小观光车,一路轻松地上了东南面的第一个关隘,铜柱关,开始了艰苦的海龙登山之行。图上的星星状,是铁柱关,这两个关基本上是平行的,是殊途同归的两条上山的道路,我们是从铜柱关向上,再在原路返回的时候走了铁柱关。
    沿着新修的台阶一路向上,铜柱关的城门就出现在眼前了。和一般的城门洞几乎相同,就是显得狭窄和低矮。可能是不需要通行车舆的缘故,门框用巨大的石块做成,门臼石和门栓孔都是巨大的石头的制品。遗迹尚存,看上去真的是坚固无比。进得城门,上面是一片平坦的台地,周围都是断壁残垣,城内可以轻松地行走到坚守的各个角落,而城外的仰攻则是位于异常艰难的境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进了关口,又是一条陡峭的山石台阶,右边是现代人搭建的坡度减缓的道路,左边则是原先的蹬道。两边一对比,道路的险峻就显现出来了。尝试了一下走老路,每个台阶都很高,差不多是新路的两倍,艰辛异常。再向上行,路分两岔,一边是顺着蜿蜒曲折的屯道。再往上走四五百米,通向飞虎关的三十六步“天梯”,总斜长约50米、坡度30度,特别的是,每一级的高度在0.5米,长度约1.5米,而宽度2.8米仅能容3-4人通过。全部由条石斜砌而成,两边的护壁外则全是无法通行的悬崖峭壁。对于冷兵器时代的进攻来说,是一道难于逾越的险途。
    
 
       
     


      沿着右手绝壁上新开辟的步道,可以绕开飞虎关,直奔飞龙关。飞龙关前一条石阶道路,十分陡峭,现在是乱石重叠,荆棘丛生,称作龙虎大道。当年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路,如今成了文物保护的重点。又是从边上的新开栈道,缓步爬上。到了关内的一块平地,回首看着飞龙关的险峻,有点不相信自己刚才竟然越过了如此险途。据说,飞龙关还兼有情报传递和进关文牒的验证作用。所以,内外关门呈直角拐弯状,前后不能直视。关内有块平地叫做歇马岭,景区也在这里开辟了补给点,部分团友们到此止步,或休息小憩,或摄影观山。还有不少朋友,坐在歇马岭的条凳上整理了一下行装,跟着景区解说员继续向上。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上的道路更加崎岖,一眼望不到头的木梯台阶是使不少人望而却步的原因。吃力地跟着解说员的解说声,听着流传在当地人口中,关于最后一代土司杨应龙的各种故事,又用了近二十分钟,一步步登上了正在做着加固维护的飞凤关和朝天关。一过朝天关,眼前豁然开朗,越过一大片相对平坦的绿色荒地,视线进入了被称作新王宫的署衙和军机核心的道路和建筑遗址。

             
    按说,核心区域早在几百年前就被夷为平地,可是眼前却出现了一所类似大殿的建筑。走近前看过才知道,原来这所被称作海潮寺的禅院并不是原先就有的,而是清朝时当地居民在新王宫的废墟上利用遗留下来的基石,重新造的。按说和海龙屯的衙门和军事建筑无关,可还是作为文物被保留了下来。站在海潮寺门前的石阶上向下远望,还真的有一种万方来朝的气势。看来,当初杨家的选址,还真是处心竭虑地用了不少心机。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遗址的发掘留下了考古标志柱来看,现在所能看见的遗存大部分已经深埋在一米左右厚度的泥土中,整个建筑群有环绕的城墙,以中央踏道为中轴,屋宇沿着山脊线层层抬升,和小型的王宫无异。石砌台基略呈“品”字形展开,中轴线上的是衙署,后面的是寝宫,两侧则可能为府库,厨房,书房及役人用房。中线上的建筑,一组居前,地势宽敞,即现存的海潮寺。一组居后,为面阔五间。中轴线左后侧建筑尚存五级相连的高峻台基,其中央有踏道贯通,被称作“三台星”。被推测为杨应龙的“寝宫”。中轴线两侧的建筑有的是单栋的屋宇,有的是带有天井的成套建筑。显得曲廊迂回,错落有致。王宫内排水设施规划细致,有暗渠将水顺着山势层层引向低处。宫内的道路彼此贯通,四通八达。好一组布局严密的宫廷建筑群。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离开了新王宫,时间已近中午,比预计的返回时间晚了一个小时。尚在考古发掘整理中的老王宫和其它几处用作养马,仓储,采石场和兵营的遗址就无法再顾及了。
    又用了近四十分钟沿着台阶一路向下,原路返回。只是到了铜柱关和铁柱关分岔的道口,走了上山时没有走过的铁柱关。这是一个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关隘,除了关外的吊桥绳索和桥木不复存在外,其它都是原先的旧物。铁柱关外,“申遗”成功的文告和纪念石碑一应俱全,匆匆拍了两张照片,赶路去与没有上山的团友们会合。抓紧时间午膳,继续后续的游程。
     
图片
     
图片
       
图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