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哥之美 (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下)

(2016-01-20 18:28:08)
标签:

旅游

文化

吴哥古迹

小吴哥城

崩密列

分类: 游记(港澳台和亚洲篇)
   2,二进小吴哥城(吴哥窟)
    二进小吴哥城,已经是午后了。正好从西面横跨护城河的引道经过,把清早摸黑走过的道路看了个够。迎面看到的就是那条
引道边七头蛇神,它的头部显然是后补的。不过,它的身子还是在两边时隐时现。站在引道的边上,越过宽阔的水面,第一道城墙的相貌就很清晰了。原来,它也是一条廊,也开很多方窗。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军事上的防御功能,这里所依赖的是信众们的虔诚信念。并没有多少强制性。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在太阳光的斜射下,小吴哥最外面的墙壁显示出了它那迷人的身影。像中国的那些古庙一样,引道结束后对面也是三个头顶上有高塔的门楼。据说中间的一个是神祇和国王的通道,两边则分别是文武百官和黎民百姓的通道。正好听到有个中国旅行团的导游操着不大纯熟的普通话,说着旁边的两个是拉建筑材料的大象走的大门。其实不然,建设初期,确实有大象背负或者拖曳着各种沉重的建筑材料路经此处,可是他们走的是象道,就是在今天的两个中间的大门以外直到边角的部分。因为大象都是重体力劳动,工作的对象就是那些巨大的石头,也许 还有建筑时的巨大木材。那些材料都没法通过城门楼下面看上去比较纤细的门框。所以,那时候的象道应该是直接架在水面上的大通道。工程完成后,象道撤销,然后再将象道上的无关紧要的东西拆除。我比较相信这一西方学者的说法。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看上去像是 一道城墙的建筑物,中间是空的,也有高高的穹顶。有的空间还立着神像的雕塑,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印度教里的那些神祇吧。穿过这又是些廊,前面一个十分宽阔的空间,也有长长的引道。引道的两侧,平躺着巨大的那迦蛇神,它们首尾对,一条接着一条,一直排到第三个那个有着神圣浅浮雕的内壁的围廊。地面的高度又比廊外面的高了一些。这大概也是体现着印度教义中须弥山层层向高空发展的形态。
    引道的尽头,是一个由狮子守护的台阶,又是一个平台高高在上。登上平台,就是那个外形轮廓在柬埔寨到处都能看见的三座高塔了。由于前面的两座高塔之间的连接穹顶比较高,后面的那两座高塔基本上是看不到的,要找到合适的角度,将相机高举过头顶,才能一次拍摄下五座高塔的照片,虽然后面的两座只是一个示意。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这里是整个小吴哥城的核心部位了,连接四座高塔的也是围廊,顶上的石拱显得格外高大。中间的柱子和石梁上仿佛都描绘着彩色的壁画,可惜年代久远,不像石头的浮雕一样保存着那样完美。高高的十字围廊的交叉点,就是那座最高的神圣石塔了。不过,真的走到它的身边,反而没有办法看到它,都被簇拥它的各种石头建筑遮挡住了。最高的这层台地因为四周全是高高的石墙,看上去好像是四个方形的水池。或者,以前真的曾经灌满过水。
    时间在美景的欣赏中流逝得飞快,眼见得工作人员在清场了。没办法,只好随着大批的游客走出中央的台地,慢慢地向西门外边走去。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又是傍晚了,天空中布满了淡淡的霞光,一轮明月高挂在小吴哥城东边的夜空中。整个小城开始从游人喧嚣的环境中变换成另外一种状态,万籁俱寂的宁静。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3,崩密列(Beng Mealea)
 

    被叫作崩密列的小城,在远离吴哥古迹中央区域的东边57公里处。离得很远,几乎是自成一体。可是,它的建设时期只比小吴哥城略晚,同样也是苏利耶跋摩二世(公元1113-1150年)的年代,仅在小吴哥城之后十几年。除了正门是向东的以外,风格和形制两者都相仿,据说占地面积比小吴哥城还要大。不过,目前游客可以看到的部分只是最核心的那部分。参观崩密列,需要另外购买5美元的门票,乘车行路远比“大圈”“小圈”更长。不过,由于崩密列可以说是小吴哥城在修复之前的原始状态,从了解历史演变的角度上看,还是值得一看的。
    花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乘车到了崩密列的属地。路上一个小小的售票处,司机示意我去买票。入园券看上去很简陋,和景观本身一样,属于尚未开发的程度。路上也不检票,全凭游客们的自觉。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虽然正门在东边,可是道路却是在城池的北面,进入的道路也在北面。在近似于次生林树丛中的黄沙路上,一路向南,走到了北门边上。看到一个保安模样的青年男子,马上上前打听。我问道,参观应该走哪边,他指着东边的一条大路,说从这里进去比较好看。同行的伙伴眼尖,已经看到了西面有一个简陋的木制楼梯。可是,我们还是相信了这个男子的说话。于是,一场更加有探险性质的攀爬游览就开始了。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实际上,绕到东面的围墙边并没有进入的门,脚下的大路只是一直向东,通到图示上的东门。这时,那个男子跟了上来,向我们指示了一条隐约可见的从坍塌的墙头巨石上翻进院墙的道路。同时,把在我们前面的两个中国姑娘也叫了回来。说是,翻过墙去,就是典型的小吴哥风格的建筑物,千万不要错过。于是,手脚并用,开始了攀爬。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好容易下到底下的平地,果然是一个四面被石壁包围的像天井一样的院子。对比小吴哥的形制,类似于四个高塔间包围的台地。不过,除了进来的道路,其余的三面都是大堆的乱石。正在忐忑不安的当儿,外面又来了两个会讲中国话的当地小孩。一男一女,男孩大概十来岁,女孩则还要年幼一些。他们率先爬上了坍塌的乱石堆积出来的石壁,指着一个狭窄的通道说,进去以后就是南门。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哈哈,接受了小孩们的劝告,爬上了石头堆,向下一看,果然是一个木制扶梯,前面还有一个观景平台。真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可以推断了,两个小孩问我们讨了两个美金的小费,我们和那两个广东姑娘各出了一美元。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保持着刚刚发现的原始状态,景点其实并不一定适合大多数的游客。充其量是了解一下古迹的前世今生。回想起我在其它地方看到的那些编了号的巨石,高高地竖在高台边上的简易的塔吊,更加钦佩那些把一大堆乱石复原到吴哥文明的近代人。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回到北门,从简单的木楼梯上轻松地回到了沙地上,结束了一场类似于探险的游戏。那个指示我们爬石头进入城内的男子也不见了踪影。也许,他在那里就是帮助小孩子招揽带路生意的。不过,没有他的指路,游览崩密列的行程就不一定会有这样的原始状态。走回去的路上,虽然也有些感觉上当的思绪,可也认为这样的上当也不失为一种好玩的经历。
    崩密列参观结束,两个同样风格的吴哥古迹点就算全部完成了。应该说,小吴哥城是吴哥古迹的中的精华,值得再多看几遍,崩密列则是处于吴哥古迹中的刚被现代人发现的原始状态,对于了解使我们看到感觉十分震撼的那些遗存,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实例。不过,第二次再来,我就不一定有这样的探险兴趣了。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吴哥之美 <wbr>(10,小吴哥城和崩密列 <wbr>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