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进小吴哥城(吴哥窟)
小吴哥的原文“Angkor
Wat”中,Angkor是“城”的意思,而Wat 则是“庙宇”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城中之寺。有人用英文把它解释为“city
pagoda”(城市之塔),也很有针对性。不过,既然现在把Angkor Thom 称作大吴哥城,而Angkor Wat
又在大吴哥城的外面,再说“城中之寺”就会有混淆之感觉。因此,一般地,“Angkor
Wat”就称之为小吴哥城。无论如何,称作“吴哥窟”只是一个约定成俗的说法,与实际的意思相去甚远。
小吴哥建设时处于吴哥王朝鼎盛时期,苏黎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公元1113-1150年)治下的年代,供奉的神祇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毗湿奴。同时,也是苏黎跋摩二世本人的墓地。
小吴哥在大吴哥城的东南方向大约1.7公里的地方。从建筑布局上看,它有着不同于其它吴哥古迹的特点,是唯一的一座正门朝西面的建筑。它有着独立的护城河,四边的城门,长长的通向城门的引道,有内外两道城墙,占地面积极大,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3公里,远远超过了一个寺庙的规模和规格。
小吴哥的建筑布局可以通俗地用里三层,外三层来形容。由外及里,第一层就是宽度达到190米的护城河。说它是护城河,其实更像是一个环形池塘。同时也并不一定具有什么城防功能。第二层,是一道并不算高的围墙。好像是一条把外面的水域和里面的林木的分隔线。第三层,是一条宽阔的绿色林带。看上去和墙外的水域形成了空间上的明显对比。
小吴哥的核心区建在一块人工建造的台地上,东西长332米,南北宽258米。里三层的第一层是一条环形的围廊。围廊的外墙是一个个直立的石柱,内墙由石块拼砌而成。围廊的里面,地坪再向上升高,再向里边建筑了第二层围廊。第二圈围廊里面,是一个更高的方形台地,也是方形围廊,四个角上各建有一座高塔,作为第三层建筑围绕着矗立在中央的主塔。进入核心区的西门前,有一条宽阔的引道,引道的两边各有一个长方形的水池。
这里是吴哥古迹的精华,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两次进入游览。然而,越是深入了解就越觉得时间的短暂,越感受到对吴哥古代文明的理解非常肤浅。
清晨,5点不到,就乘了tommy的汽车来到小吴哥的西门。跟着一大群同样着急着要看日出的游客借助手电筒的亮光,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那条长长的引道。到了第一道城墙外,时间才5点半,正好是城门开放的钟点。天色仍然是黝黑的,不过很容易路和台阶。因为游客手中各式的照明器具好像探照灯一样,光线晃来晃去,总能够看到脚下的路。同时,头顶上不高处的门框和穹顶,也被灯光照亮。明暗相间,仿佛正在做着千年历史文化的穿越。
走进城门,天色有些蒙蒙亮了。也许是心理暗示的作用,对面的那三座向往已久的高塔隐隐约约好像有了点模糊的影子。继续急行到北边的水池前面,这是传统上观看小吴哥日出的最佳位置。正所谓,“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水池的边上黑压压的一片全是人,有的坐在前面水池的石塘上,摆弄着手里各种各样的照相器材:有的站在后面,悄悄地与同伴们边聊天边等待。不远处还有几个欧洲游客,站在高处等着。显然,他们是只准备用眼睛来享受日出的美景的。见缝插针地找了个空隙,忙不迭地用英语和边上的人打着道歉的招呼。那两个姑娘倒也客气,只是说了句下次你要早点来,就让我把三脚架支在她们前面的空隙中。不过,人是没有办法再挤进去了。急忙打开照相机,用手电筒照着设定摄影诸元,总算赶上了东方的微微亮光。
小吴哥的第一大看点,就是看日出。由于水池边上并不是正对着前面的高塔,大小五座高塔全部可以在平静的水面上找到它们的倒影。随着天空的晓亮,水中的倒影就和实际的高塔正好形成了美妙的镜像。也许,一千多年前,建筑的设计者早就知道了我们这些后来者会对此有着极大的兴趣,一汪池水不大不小,正好映射了前面的高塔轮廓。再看身边的这些游客,无一不是聚精会神,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
不一会儿,太阳从几座古塔的间隙中露出了它的笑脸,天色也渐渐地大亮。小吴哥最著名的五座古塔慢慢地变得可以看得出石头的颜色了。于是,吴哥日出的美景就被建筑物本身的神圣所代替。
看过日出,和同伴们打了个招呼,急急忙忙抢在大队游客的前面,从核心区北面的砂石大路走向城堡的外圈围廊。赶着去看初升的太阳光照射下,东围廊内壁巨石上的精美的浅浮雕。小吴哥围廊石壁上的浮雕,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围廊一周的长度大约是800米,每一面都分成两段。从西面的入口,左右围廊内壁上分别是,《罗摩衍那》的故事,《摩柯婆罗多》的故事。这是印度教教义所本的两大史诗。
南面的围廊,西面的100米,上半层雕刻的是建造小吴哥城的苏黎跋摩二世和他的重要朝臣,下半层则是他的嫔妃和子女。东面的100米,则是“天堂”和“地狱”。这里的各种不同的表述,都是讲述天堂的美景和地狱的痛苦。和中国的佛教描写相似,有着图解的简洁,一副劝人向善的说教。
北面的围廊,西面100米是天神德瓦斯和阿修罗之间的战斗。东面100米是克利须那神战胜巴那。讲的是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
东面的北半段,100米长,是毗湿奴战胜阿苏拉斯的故事。南半段的100米则是在吴哥古迹中随处可见的印度教的经典,“搅动乳海”的故事。之所以赶着去东面看浮雕的原因,是这四周围廊上的浮雕虽说都是稀世精品,但是,由于围廊的外面都是立柱,像一扇扇明窗,廊的上沿挡住了光线。只有在早晨和傍晚,不太强烈的阳光直射到明窗内的浮雕上,形成最佳的观察照明,墙上的浮雕才能最美妙地展示在游客的面前。
“搅动乳海”浅浮雕是印度教的经典,大吴哥城五个城门前都有那两组呈拔河状的神半弯着腰拉着手中的那条蛇的形象。居中的手持法器盘坐的是毗湿奴,左边是88名阿修罗,右边是92名提婆神明。毗湿奴的化身海龟库尔马脑袋面向阿修罗一侧,龟背上驮着曼陀罗山,毗湿奴正是盘坐在曼陀罗山上。蛇族之王婆苏吉缠绕着曼陀罗山,做为搅海的绳索。海里鱼虾鳄鱼翻滚,搅海造成大量海洋生物成为牺牲品。浪花飞溅,神女阿斯巴拉们在乳海中产生,在天空中飞翔。
太阳升起来了,直射的阳光变成透过明窗只照在浮雕底部,形成了明暗对比极强的照明。观察浮雕的好机会渐渐远去,我也恋恋不舍地走回到西边的出发点。期待着傍晚再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