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吴哥之美 (5,巴肯山)
(2016-01-08 18:47:46)
吴哥位于暹粒市,境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山。巴肯山高不足百米,已经是这里的最高峰了。巴肯山的山顶有巴肯寺,吴哥王国在皈依印度教后,开始了对山的崇敬。在平地上,需要用巨石造出五层高耸平台的须弥山,在巴肯这座天然的小山上,建造神庙来供奉诸神,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不过,今天的旅游观光者对巴肯山的热衷,并不是为着巴肯寺,大多数游客的目的是到不高的山顶上去观看吴哥的美丽日落。实际上,就日落本身来说,哪里看到的太阳都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就是看日落的人所面对的周围环境。能够深入了解吴哥的历史,身临其境,在巴肯寺前观察美丽的落日,才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最常见的观赏巴肯山落日的方法,是在下午买好第二天入园的门票,利用当地持有第二天的门票可以在当天下午五时验票进园而不计算入园次数的规定,直接走到巴肯山脚下,爬上山顶观看日落。不过,观看日落美景还要受到另外一个条件的限制,那就是当局规定山顶上只允许有300个人逗留以策安全,保护文物。为此,中国的许多旅行社还出台了一条如果因为人数限制而无法登顶,费用不退的规定。这条规定似乎有点绕,其实,无论上不上山顶,费用早已经发生了,并无所谓单独的门票。
只有亲自走过才知道,观赏巴肯山日落美景是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第二天的门票要到五点钟才开始出售,游客众多,需要排长长的队。而三天票和七天票又需要拍张电子摄影的证件照,这也需要不少时间。所以,等你拿到票就是五点半以后了。赶紧乘车入园,到了山脚下已近六点。巴肯山虽说不高,但是,所有陡峭一点的台阶都被封闭了。再用二十分钟绕着圈爬上山。到了最后的一段台阶,管理者一共发300枚吊牌,每人一个。300张发完后,只有山上有游客下山交还吊牌,后续的游客才可以领到吊牌佩戴上山。所以,就算你能够在日落前走到排队领牌子的地方,还是不一定能够如愿登上山顶。不得已,只好明天请早。或者退而求其次,挤在半山腰的一个观赏平台上观看日落。


今天,我们的运气还不错,从山脚下的登山大路开始,逆着大量的下山游客的方向,急急忙忙地向山上走去。事后才知道,这些人大多是跟团游的客人,他们中要么是紧赶着要游览其它景点,要么是乘车去市区吃晚饭。都没有看到巴肯日落美景的福气。
绕着山顶突兀的平台,还有一周石头垒砌的围墙,围墙有几个坍塌的豁口,形成了有人进出的道路。围墙里面,一地都是方方正正的大块石头,杂乱无章地排列着。石头上都刻写着编号,看上去修复工程正在进行之中。
原以为山上的巴肯寺就像中国的寺庙一样,有一块平整的地坪,上面是寺院的建筑。到了才知道,所谓巴肯寺,也是印度教的须弥山形式,一个平台一个平台地向上。都是从这些大块的石头开始,看不到完整的建筑物,连门框都是用大木头架在里面支撑着的。
往前走,一个密集地被一条细细的白色绳索拦着的游客队伍出现在眼前。拦在队首的管理人员一边收集着从山顶上下来游客还回来的吊牌,一边分发给排在队伍前面等着登山的游客。看来逗留在山顶的游客都在徘徊游荡之中,等着看日落美景,下山的人稀稀拉拉,大家都在议论着是否能够看到今天从地平线上落下去的最后一缕阳光。
长长队列的末尾,一个管理员操着英语对一个穿着吊带裙的时髦女郎进行劝退。原来,为了表示对神明的敬重,衣着暴露是不能登顶的。女郎面带愠色,显得很不情愿地走出了队伍。其实,变通的办法还是有的,她只要用轻薄的丝巾遮掩住裸露的双肩就可以过关,等候登顶了。

总算在日落时分领到了登顶的吊牌。抓紧时间攀上陡梯。赶在日落后不久到达山顶,看到了天边的晚霞。其实,晚霞到处都有,要紧的是看到彩霞映射下,看看山顶上身披霞光的吴哥王朝宗庙建筑。同时,也将目光转到山下,从唯一的制高点上居高临下,鸟瞰大片绿色树林中隐约显现着的吴哥古城残存高台,在夕阳泛光的映射下变成金黄色的一座座高塔。
这时,唐人李益在中国黄河边上面对长河日落的两句感慨浮现出来:“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道理,政权的更迭,国家的兴亡,并不是完全依赖着美好的自然和人力资源。
时间在美景的欣赏中过得真快,正应了那句老话,“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太阳一落,眼前的风景就一下子暗了下来。残存的高大建筑渐渐地失去了光亮,游人们你呼我喊的喧闹声也明显地降低,山顶上开始转入少有的幽静。抬头一看,忽然看到半空中挂着一轮明月。原来,它一直隐蔽在太阳的强光之中,日落后方才显露来。这和前不久刚刚练过的合唱《在那东山顶上》的意境倒是蛮契合的:“在那东山顶上,升起了白白的月亮,,,”。
平顶上也是几座残缺不全的砖塔,长方形的门框也用木头支撑着。从塔的体积来看,里面的空间应该不大,并不是中国人传统意义上的庙堂。据介绍里面供奉的是印度教崇拜生殖的圣物,一个巨大的男性生殖器的石雕模型。不过,游客们是没有资格进入礼拜的。
管理员们开始清场了,我们落在了人群的最后。双手扶着木楼梯的铁扶手,小心翼翼地走下了山顶高台。天色暗得很快,下山的道路变得有点看不清了。还好预先看过攻略,从背囊里取出手电照明,一路向山下走去。
到了山脚,正好看见接我们的司机等在路边,小伙子好像对我们的迟到并没有什么焦急的模样。也是,人家干的就是这个工作,见过了多少对着美景流连忘返的游客。也许,我们还不是磨蹭得最久的那些人。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