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哥之美 (2,谋篇)

(2015-12-30 08:43:03)
分类: 游记(港澳台和亚洲篇)
     按说写游记于我,驾轻就熟。走到哪里,写到哪里,想起写啥,写下点啥。加上手里的一台卡片机,景点解说,风景名胜,一路记录下来。资料越多,感觉越盛。回家后稍加整理就是一篇篇的游记。朋友们戏称我是快手,其实不然,我只是把别人回家后的系统写作变成了旅途中的零星记录罢了。
    这次的吴哥之行,原来也是想落同样的窠臼,不想回家一读自己的记录,反倒感觉无从入手了。细细想来,原因有三。
    一是吴哥王朝的国王承续与中国历史上常见的不同。比如故宫博物院,先后经历明清两代。一个全部是姓朱的皇帝,另一个全部都是姓爱新觉罗的皇帝。一代代的传位,有序可循。吴哥王国,前后二十几个国王,姓氏多有不同,同样一个姓氏,第几代掌权,就叫做某某姓氏几世。甚至同一个人也会有不同的几任。初看起来,还真有些眼花缭乱。
    二是从地理位置上的不同,每一代国王都在他所选定的地方建设由他为主导的庙宇。当时的选址一定有他的道理,而对参观的游客来说,却显得杂乱无章。东一个庙,西一座城,短短的几天时间实在没有办法理清楚。
    三是建筑和雕塑材料的变化,吴哥王国从迁到暹粒开始,主要用于庙宇的材料用过三种,第一种是砖头,雕塑刻在砖墙上,或者刻在涂敷在砖墙上的灰浆层上。第二种是石头,雕塑刻在紧密地堆砌在一起的石堆上。
第三种是红钒土,利用红钒土从地里取出时柔软便于切割,在长时间暴露在空气和强烈阳光的照射作用下又能够变得坚硬无比的特性,做成建材和雕塑材料。
    四是各种不同的印度教的神祇,都是比较陌生的。而且他们还要和各代国王放在一起供奉。
    所以,按照常规的旅游路径作为主线,先小圈,再大圈,然后是外围来叙述,所得到的只是林林总总的碎片,就像是吴哥古迹中没有经过现代人的大量修复工作的庙宇本身一样,一块块散落在地上大石头,很难看清楚它的脉络。
    吴哥古迹整整四天参观游览的行程回来后,“吴哥之美”,美不胜收,写游记倒成了一件令我纠结的事。到底按照那条脉络谋篇呢?考虑了好几天,最后决定按照王国历代国王的传承(历史),各种构筑材料的特点(工艺)和一所所认真游览过的庙宇分别成文,而不受参观路线和时间先后的限制。
    至于暹粒当地的风土人情,旅游过程中和旅行社的各种交流已经在“花絮”中讲过,不再重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