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文章不染尘”

标签:
文化邓石如邓拓 |
分类: 咬文嚼字 |
乐龄朋友送我一本她的大作,《秋水文章》。 秋水文章这几个字似曾相识,一定在哪里见到过。既然被人用来做了书名,就一定有她的道理。于是,一睹(读)为快的欲望油然兴起。
翻开扉页,作者原工作单位写的序言开门见山,首句就是一副对联,“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说是“清朝邓拓自题于书房的楹联”,就从这个“邓拓”的联开始读起。
邓拓之名于我,最熟悉的倒不是清朝的,而是现代以笔名马南邨出版杂文集《燕山夜话》,做过《人民日报》总编辑的文人邓拓。《燕山夜话》在文革中被批成大毒草,在我那个无书可读的时间,有幸在当被作反面教材的出版物中读过其中的几篇。比如《从三到万》,《一个鸡蛋的家当》等等。
清人邓拓,网上找不到,姑且存疑。读书要紧。楹联中,“春风大雅”对“秋水文章”,对得工整,但又应各有所指。“大雅”当为西周到春秋时成书的《诗经》风雅颂中之《大雅》篇,大雅为诗歌之正声,多在朝堂高庙唱奏,近来又泛指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春风大雅,当然是能容得万物。如此,下联的“秋水文章”则当属《庄子》的《秋水》了。它形成于百家争鸣的时代,庄子用将以河流之小而自以为大的河伯与以海之大而自称为小的北海两个之间的对话,阐述了颇有哲理的事物的相对性。如此,这本《秋水文章》倒真的有了不少事物相对论的哲学深度。
庄子的秋水篇,我最喜欢读的还是末尾的那段“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和“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对话。就好像CCTV发明的在街上逢人便问“你幸福吗?”的答案一样。
几经周折,总算找到了这个“清人邓拓”,实际上应该是清人邓石如。也许是因为占了个“石”字,被人传错,也许是网络上复制太多,漏掉了“如”字,多加了“手”旁。邓石如是乾隆和嘉庆朝的文人,工书画和篆刻,是个大书法家,不过没有应试入仕的经历。原名邓琰,由于嘉庆皇帝取的名讳是爱新觉罗·颙琰,为避皇帝讳,只得以字行,改称邓石如,署名多用完白山人。“春风”联应是他自题于安徽怀宁的铁砚山房卧室。
至此,不仅读得了作者“秋水文章不染尘”的用心,也识得了网上讹传的广泛,还学到了清代书画篆刻名家的知识。一举数得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