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发来一篇网上流传的“诗配画”,题目是《古代八大风雅之事》,开篇第一当然是“琴”。
“知音一曲百年经,
荡尽红尘留世名。
落雁平沙歌士志,
鱼樵山水问心宁。
轻弹旋律三分醉,
揉断琴弦几处醒?
纵是真情千万缕,
子期不在有谁听?”
“知音一曲”看来是指有首曲子叫作《知音》,可是跟上一个时间跨度形容叫“百年”,好像太短了一点。这琴曲都是蛮古老的,百年时间短了一点。至于这个“经”字,不知是要说“经典”,还是说四书五经之“经”。后面跟上“荡尽红尘”,好像又和“花街柳巷”有了瓜葛。
《平沙落雁》,《渔樵问答》都是名曲,引用也得体,只是“鱼”字用错,渔和樵本是两种职业,一渔翁,一樵夫。一问一答是也。写成“鱼”就问题大了,樵夫如何要找水中的鱼儿对话?难道樵夫也要论证“汝非鱼,安知鱼之乐也”不成?
最后一联,“纵是真情千万缕,子期不在有谁听?”应该是讲《高山流水》,应该是与篇首“知音”句相呼应,可惜,前面已经定义为百年了,这首从先秦就流传到今天的曲子就和篇首的“知音”联系不上了。看来子期真的不在,伯牙也就不再了。
这样的“古典风雅”,好像说还是不说“风雅”来得好一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