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关公战秦琼》- 宜兴“陶祖圣境”印象

标签:
关公战秦琼陶祖圣境紫砂茶壶山东定陶 |
分类: 无锡是个好地方 |


原来,乡民们将”陶朱公“和”陶祖公“混在一起了。殊不知,方言中”朱“字读作”支“音,而“祖”字读作“走”音,无法混读。且普通话读音,朱和祖,一个卷舌,一个不卷舌,也无法混读。再说,陶朱公是指“范蠡之陶”,即迁到山东定陶后,做生意发财,“三聚三散”的事情,《史记,越世家》有关于范蠡的文字,“范蠡止于陶”,就是,范蠡是在陶这个地方去世的。而陶的具体地点则《康熙字典》有记载,济州平阴县东三十五里有陶山,陶山之阳即定陶县。范蠡的这个陶,与宜兴的陶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陶祖圣境”园子里面还造了一座烧陶器的土窑,说是古代遗存。转了一圈也没有发现添薪烧火的炉道,先是质疑它如何获得造陶器所需的温度,尤其是那只大烟囱,也和烧窑不成比例。假如真的是古代遗存,顶不济也应该宜兴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了,怎么也没见到一块文保碑?再一想,宜兴烧制陶器的传统地点是在丁蜀镇,闻名遐迩的宜兴紫砂茶壶的原材料产地也在丁蜀镇,离陶祖圣境所在的湖父镇相距甚远。而湖父镇地质上是科斯特地貌,又不出产紫砂泥,陶工们不在丁蜀镇就地烧窑制陶,反倒要舍近求远在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来回折腾,劳民伤财,又何苦呢?
其实,宜兴的陶器少说也有五六千年的历史,这在宜兴人编的地方志上说的很清楚,在无锡市的博物馆里也有许多历代出土的远古实物可以佐证。实际上,早在周朝,就有了叫作“陶正”的官职,掌制陶之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云:“昔虞关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襄公二十五年相当于前547年,而范蠡是战国时期的人,有记载的生卒年份是前536年-前448年。也就是说,范蠡还没有出生时,就已经可以在文献上读到“陶正”这个管理制陶的官职名称了。这样,对人们尊范蠡为陶器的始祖,岂不是把灰孙子叫成是祖爷爷?所以,这个“陶祖圣地”可以称得上是地方版的《关公战秦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