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城楼,俯瞰皇城相府全貌,又是一阵感叹。地处太行山南端,竟然有此大规模的像城池一般的村庄,实在不易。全城可大略地分为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前面看过的庭院是以清代的风格为主,而后面的城墙和碉楼则都是明代风格的建筑。整个城池依山设立,城墙是一层比一层高的平台阶梯,城墙的下面是三层的联排拱券屋子,最上面的一层是瞭望和防御,设有小窗口的小屋,第二层是藏兵和住宿的屋子,第一层是储物的仓库。鹤立鸡群般地耸立在裙房之上的碉楼叫作河山楼,它建于明崇祯年间。和现代的高层建筑一样,外面看上去是笔直向上的方形,里面却是底层内容小外墙厚,高层内容大,外墙薄的倒锥形。据说可以容纳400人坚守数月。所有的说明文都没有提及,但是按照年代和楼底的古石碑上镌刻的《河山楼记》上的文字的分析,这又也为了防御明末李自成兵的重要军事工事。
走下城楼,跟着导游到了一个小院落,门旁有块簇新的牌子,“中华字典博物馆”(许嘉璐题)。楹联是启功题写的,
“观图书道脉传今古,叹翰墨文光射斗牛”。
虽然《康熙字典》不是中国最早的字典,但却是收字多,按首部排序,以相切注音,使用最普遍的字典。作为总阅官,陈廷敬功不可没。小时在姨夫处看到过的线装《康熙字典》和最近新买的最新版《康熙字典》应该也是博物馆的藏品吧。南书院里有一副楹联有些令人费解,但用字有很浅显,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请教了小裴导游才知道:明清两代,会试多在二月,杏花盛开,考中就是上了“杏榜”;乡试又多在八月,考中就称为“折桂”。寒窗苦读考取功名,当然是最为动人的事物;那么,三更灯火五更鸡鸣当然是相当于悬梁刺股的催人勤学的信号了。总听说劳苦大众为生活所迫,起五更睡半夜地劳作不休,不想读书人也由此艰难困苦,领教过。
城里,还有一个更大的花园,叫作“止园”。假山真水倒影婆娑,长廊石阶曲折高低,颇有一些江南园林的气息。不过,看惯了江南的园子,对此就不感到新奇了。匆匆看过,走向下一景点郭峪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