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遗址-(原创)

标签:
旅游河姆渡史前文化 |
分类: 游记(江浙沪皖篇) |
河姆渡文化 遗址分为河姆渡文化遗址博物馆和河姆渡文化遗址现场两个部分,说是在余姚市境内,其实离宁波市的江北区很近,为了去河姆渡,先到余姚,还真有点舍近求远之感。去过才知道,最简单的驾车去河姆渡遗址的路线是从杭甬高速的大隐出口下高速,再向河姆渡镇方向前行3公里,东北边有一渡口,就是河姆渡。驻车改舟,5元的往返摆渡费就到了小河的东面,就是著名的河姆渡遗址了。
原来,地名河姆渡并不是书面语,书面上应该称之“黄墓渡”,只是由于当地口语化的书写,河姆渡就成了今天全中国赫赫有名的地点了。实际上,文化遗址在渡口的河对面岸上,只是由于发现了七千年前的文化遗址,渡口反而变得不够显眼了。
不知是得了哪一级政府的恩惠,参观河姆渡文化博物馆和河姆渡文化遗址都是免费的。这与国内大多数古迹动辄就要收取几十大元的门票钱的做法完全相左。费虽然免,票还是要的。称为领票,即领取门票。领票的意义,可能在于清点人数,可能也是政府发放补贴的依据。
身临其境,才明白了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先民的四大文化特点。第一,稆耕文化;第二,干栏式建筑;第三,特有的制陶工艺;第四,精美的雕刻艺术。下图是根据遗存的骨骼复原的人像。和今天的江南人真的还有几分相像。
所谓“稆耕”,就是用来耕作的主要工具是“稆”。下图就是一个放大了很多的“稆”。
想象了很久,还是没有领会这个“稆”的使用要领,可能是用它把土壤掘开,再把稻种放下,待其发芽生长吧。那时并没有发明犁田用的“犁”。然而,这个耸立在遗址上的巨大模型,其实只是一个带有很大的抽象化概念的今人艺术品,费了很多的周折,才找到了发掘出来的真稆的图样。这样,在那两个小孔之间用树枝或者藤条绑紧了木柄的稆就好像是我们用的锹,是用来掘土,翻土,播下稻种的。
(此图来自河姆渡遗址网上博物馆)
所以,稆耕文化先进程度是介于刀耕火种和犁耕文化之间的农耕文化。那个男子肩上扛的就是一个典型的稆。
文化的第二个特点是干栏式建筑;
最令人吃惊的是建筑木构的榫卯结构,这个被现代的建筑师们引以自豪的中国式建筑最富有代表性的构造,居然是七千多年前的史前先民们运用得习以为常的手段。遥想当年,即没有铁器,又没有铜器,就用简陋的石器,就可以做出如此精密的榫卯,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显然,这种特定的建筑形式不仅独特,而且也非常适应彼时彼地的气候和水土形态。
河姆渡史前文化的第三大特点是他的陶器,最有特点的是陶器的烧制和制坯形式和我看到的其它文化遗址的还有些不同的特点:先民们运用的是泥条盘筑法和贴塑法制造泥坯,烧制成陶。较少看到圆形的用转盘脱坯的器皿。
第四个文化特点是精美的雕刻艺术:有骨雕,有陶器的纹饰,有木雕,有石雕。在没有金属工具帮助的条件下,仅以石头,砂子和骨头等原始工具进行的雕刻,打磨和切割,造出许多装饰具和使用具,令人叹服。可惜,博物馆内灯光暗淡,依照惯例又不能使用闪光灯,没有摄得满意的照片。
此外,七千年前先民们熟练地做着的捻线纺和最原始的经纬编织也令人感到震惊。原来,我们今天纺织工业的基本原理早在远古时期就出现了。
短短近两个小时的造访,收获颇丰。河姆渡文化遗址,现在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个历史文化的名词,而且是一幕幕活生生的先民们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