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琴歌《慨古吟》歌词小析偶得 - (原)

(2013-09-10 11:23:41)
标签:

《慨古吟》

琴歌

古琴曲

文化

分类: 娱乐

古琴曲《慨古吟》是一首琴歌,在古琴的伴奏下,可以用人声演唱。 曲子有多种版本,其中古琴家査阜西演唱并弹奏琴歌版本还成了当下古琴考级的必修曲目。

《慨古吟》又名《太古吟》,琴歌唱词的版本很多,且都是以査阜西老先生的1962年录音抄录整理而成,由于没有看到过老先生所依之古本。加上老先生是江西修水人,客居江苏上海几十年,解放后又易居北京,唱词中带有地方口音。所以,各种版本的歌词有多处差异。余作为古琴学人,在学琴同时,也需理解歌词之意以助欣赏琴音抑扬顿挫之美。故,以网上琴歌词为基础,按个人听音之见解,整理《慨古吟》词并作小析。

琴歌词:

今古悠悠,世事(的那)浮沤,

英雄刺秦不回头。

夕阳西下,江水(的那)东流。

山岳(的那)荒丘,山岳(的那)荒丘。

愁消之时,酒醉了(的那)方休。

数不尽,楚火(的那)秦灰。

望不见,望不见,吴越(的那)楼台。

事远人何在,明月照去又照来,

故乡风景,空自(的那)花开。

日月如梭,行云流水若何,

嗟美人!东风芳草(的那)怨愁多。

六朝旧事时空过。

汉家萧鼓,魏国(的那)山河。

天荒地老,总是(的那)消磨,

消磨,消磨,更消磨。

慨当年,龙争虎斗,半身事业,又何多。

 

小析:
  “的那”

   此处应为和琴音相对应的语气助音,且歌中所有的“的那”唱的节奏都是相同的。 

  “浮沤”:

   “沤”字意为浸泡在水里,此处“浮沤”即为现今所说的“沉浮”之意。

  “刺秦”:

   取自荆轲刺秦王典故,《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临行前唱的《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有唱词版本中唱为“英雄死尽不回头”,英雄都死尽了,如何回头,当能前赴后继才对。所以,我不认为是正确的版本。

  “楚火秦灰,吴越楼台”
   两句相连,为写西楚霸王项羽攻进秦朝首都咸阳后火烧秦始皇竭尽全国之财筑建享乐的阿房宫(史上是否有阿房宫另当别论),以及越王勾践为攻吴,投吴王夫差建宫殿楼台之所好,遍伐木材献吴,夫差大肆修建著如馆娃宫,姑苏台这样的楼台。此两句相互对应。都是暗指因奢华无度耗费国力导致亡国之事。

  由此,就有了名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嗟美人,东风芳草怨愁多”句,指霸王别姬事。

   嗟,是霸王项羽的感叹,美人应是虞姬。
 

    “六朝”,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隋以前的南六朝为正统编年记事,有东吴,东晋,宋,齐,梁和陈这六个都以建康(吴称建业)为都城的六个朝代。不过,这里通篇说的是战国,和“六国毕四海一”,即秦国兼并其余六国后,形成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关系可能更大。

 

 “汉家箫鼓,魏国山河”两句
  出自
李益的七言律诗《登鹳雀楼》

鹳鹊楼西百尺樯,

汀州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

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

愁来一日即知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

远目非春亦自伤

   那么,汉家为什么要和箫鼓联系起来呢?楚汉相争,汉军将楚军包围于垓下时,先以伴着箫声的楚歌演出了一回“四面楚歌”瓦解敌军士气,再以鼙鼓号令出击,大获全胜。这就是汉家箫鼓

   魏国山河,出自《史记,吴起列传》里魏国武侯和吴起的一段对话,国君赞叹魏国的大好河山,吴起却说着政权的稳固在德政而不在地形的险要。

   有版本中为 “魏北山河”,魏北不知所指,许是对查先生口音的误读。此处的“国”字发音有点类似京昆剧的白口。

    天荒地老句,感慨历史,改朝换代,总是一样地在规律性地行走,重复的多,更新的少。

    说到“半身事业又何多”,实际上是指各路英雄豪杰立志的多,成事的少,龙争虎斗之中,大多只是完成了一半就戛然而止。所以,感叹他们太多的“半身事业”即未尽事业。

 

啊,小析毕,情感至,练琴“消磨”去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