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道开行的时间到了,由于贪看古桥晚到,一行八人排在另外一个旅行团的后边。仔细一听他们的对话,居然还是无锡老乡。他们是赶着钟点游山的,等候索道车排队的时候显得急不可待,上得山后就瞟不见他们的踪影。
齐云山的索道显得陈旧了一些,吊篮是两只一组,每组可容游客十二人,而且,每到上下客的档口,整个索道的速度就要减速。人坐其上好像乘在高速公路上的大巴中不断地遇到减速让行的地段。不过,坐在慢悠悠的吊篮上,透过两边的玻璃窗依着山势居高临下地欣赏身边的茂密山林,脚下的弯曲的横江流水,倒也别有一番风味。尤其是山下一弯白水,一凹绿田,好大的一个道教的典型阴阳图,令人称奇不已。




出得索道吊篮,脚下已经是海拔四百米的山峰了。要想进山游览,还得验票进入山门。第一个景点叫作“登仙台”,意思是从山脚下登临此处,望着山下的美景和云雾,飘飘然如同登临仙台一般。可惜为了省时省力,错过了登山的乐趣。于是,站在登仙台上远眺,也就成了一个徒有虚名的感觉。
索道上站建在一个山峰,游山还需沿着蹬道向下。不多时,眼前路分两岔,一边是“正德古道”,一边是“永乐古道”。正德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比永乐年号要晚一百多年。据说道家名人张三丰的墓就在正德古道边,只是石阶尚未整修完毕,未开放。由此,旅游广告上关于到张三丰墓地的凭吊实在是一种卖弄,只不过是想借助一下武功高强的三丰道士打一下“太极拳”罢了。放弃了正德古道的曲径通幽,顺手向右,沿着“永乐古道”的宽大石阶向前游去。
转过山岩,眼前是一大片空旷的平地,依岩兴建的都是道教修仙的道场,棲真岩,忠烈岩和寿字岩。有的还是原貌,有的却只留下了牌坊遗迹。这个巨大的寿字,号称是九尺九寸高,六尺六寸宽,处于较高的岩面上,加上刻石的年代久远,真有些寿比南山的味道。齐云山的道教,派别为正一道。讲究的是居家修行,所以家就是道观,道观就是家。道士都是携家眷带老小的,所以,山上很多地方的修仙府邸和家居庭院都是在一起的。





山崖上的石刻还有很多是历代游人登临留下的,就算是他们的“到此一游”吧。不过,人家的“到此一游”年代久远,书法高明,且多有诗情画意。和今天的涂鸦笔墨当然不可同日而语,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组成部分。头顶上的这个无锡陆科进也不知是何方神圣。仔细一看,还真是有点问题,无锡的錫(xi1)字,居然写了一个别字,成了鍚(yang2)。古人写字时,简体还没有,这个錫和鍚的区别一定不会用错。再说,这个陆某是无锡人,把自己家乡的名字写错,似乎更是不可能的。由此看来,这幅到此一游的石刻,很可能是幅今人补刻的赝品。
既然是名山,照例也有三道天门,不过天门娇小,气势秀美而无磅礴气势。一天门是一个被俗称为象鼻岩的天然石洞。登上天门洞,不仅可以饱览山下皖南村落的黛瓦白墙,而且,通道的两边尽是年代久远的碑刻,仿佛西安的碑林展览一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