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从梅园开始 (一) 一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 (原)

标签:
无锡梅园梅园石刻洗心泉天心台太湖石 |
分类: 无锡是个好地方 |
其实,无锡的梅园与苏州邓尉山上的香雪海相比,既没有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遗存,又没有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书画的点缀,属于近代新兴的一种。不过,经过一个世纪的开发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景物也越来越精致,再加上离市区很近,所以,每年的春天,无锡梅园总是游人如织,老老少少,挤得摩肩擦踵。用典型的无锡方言形容,叫作“轧足势盈”。还好,每年春天,梅园总有些新的景点开发。于是,原先的像文物一般的百年梅园区里的各个景点,就成了少数既可以看到大片的梅花,可以细品梅花的沁人香气,身边又没有趋之若鹜的抢时间到此一游的外地游客,成了能够体验“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意境的地方。
陪着妈妈游梅园,大量的时间还是陪她怀旧,所以,游园路线要从老梅园开始。最早的梅园位于无锡西郊的东山,就是现在梅园最西的一块山地,从老大门开始到小罗浮至最高点。这是荣氏梅园的一期工程,后来向东扩展到浒(xu)山则是第二期。梅园的老大门因为市政的轨道交通工程被封闭久矣,要体验百年以前参观游览的趣味,先要从新大门进入,沿着曲径通幽的石子小路,一路向西。
说是梅园,可是百年前的大门却是一个用紫藤和紫藤竹架搭建的拱廊。紫藤在无锡民间素有发财象征的传说,无锡的几个百年前靠经商和实业发财的资本家的园林了都有种植。图上的那个“梅园”的石刻据说才是原先的园主荣德生的手书,虽然实物上的刻字已经换了几次,也没有题字的落款,但是还不失荣老先生私塾里练出来的童子功力。比现在梅园大门几百人围着拍照以示到此一游的那块电脑加工出来的大黄色字体高明得多了。而且,前人一般题词,落款多用本名或者号来属,而字则往往是被别人称呼的。荣德生的名讳是宗銓,号乐农居士,德生是他的字。现在新大门的那块石刻署名荣德生,一看就是问题。
大门的右侧,是一个不为游人注目的深不盈尺的小小泉眼,叫作洗心泉。前人造园,讲究景色对称,别看此泉身量不大,却是和里面的天心台遥相呼应的一景。先前的泉名题字也是德生先生亲自题写,后来被破坏,八十年代用了中国的梅花专家陈俊愉教授的手迹勒石。原先有荣德生手书的题跋,“物洗则洁,心洗则清,吾浚此泉,即以是名。”现在也不在了。补以四子毅仁的《洗心泉记》,由常州书法家书丹。
紫藤攀甬道两边的紫藤,倒是造园初期的旧物,历尽沧桑。现在已是钩连盘曲、攀栏缠架,连下面的枝干都盘根错节了,走到尽头也是一块石刻,“疏影横斜”是描绘梅花的典型文字写照。文革中,梅园被改为大寨公园,旧有的文字一律铲除。虽经后来恢复,只是重新镌刻了题字,而落款的
看到中间的这块“禄”石,母亲忽然精神一振。原来,七十多年前,她陪自己的祖母蒋施蘭芬到梅园游览,曾以此石和后面的天心台亭以及远处的念劬塔摄影留念,于是再拍照一张。可惜山下梅花等树木都已长高,且雾霾天气尚在,念劬塔竟然需要仔细端详方可分辨,加上未以旧照参考,角度亦偏差。甚憾。
好奇地问母亲,当年得以进园子游览,还有藤椅可小坐,是否和你祖母与荣德生是儿女亲家(荣德生二女觉仙嫁到蒋家)有关?没承想,母亲回答,当年荣家购地造园,以造福乡梓为要义,园子是免费开放的,并不设门禁,也没有门票这一说。也许,只有那个藤椅可能是从荣家的房里搬来一用的。
绕过三星石,就是天心台了。天心台是用黄石垒就的平台,台上建六角小亭,是居高临下观石赏梅的佳处。因为当初的梅园限于东山山陇,虽然梅花品种繁多,佳种荟萃,但是相对集中,天心台便是。此景的人文典故有三,一是天心的意境,出于古诗“梅花点点皆天心”的意境(不过此诗句并不见于众多诗集,孤陋寡闻,待考);二是台边的小溪上有座小桥,称作野桥,体现“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的诗意,江南并不多见毛驴,骑驴过桥有点牵强,且记下;第三,在台西面水池石壁上,镌刻了清代书家向万镕的书法“冷处留踪”,造园之始,需要借用名家手笔扬名,此刻石便是其中之一,现在名气宏大,不需借重此君,字迹也就模糊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