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游记(晋冀鲁豫鄂篇) |
都知道书圣王羲之生活习字的地方在浙江的绍兴,最有名气的那篇书法《兰亭集序》(现在很多称为《兰亭序》,一字之省把原本的诗文唱和变成了写景)就是写的会稽兰亭的事。可是,王羲之的洗砚池居然会在山东临沂的洗砚池路。原来,王家也是永嘉之乱后南迁的中原士人。
不论王羲之究竟在临沂呆过多久,反正人家的祖籍在这里,南迁到江南会稽,充其量是个逃难,所以,书圣的老家在这里,这是毫无疑问的了。当然,永嘉南渡(公元307年)时书圣王右军还只是个三,四岁的孩童,且他的父母当时也都不在琅琊(今临沂),居然可以把偌大的池水因洗砚而染有墨色,还是值得商榷的。
天色尚早,园子的门前倒也清静,大门敞开,也不见有收票的铁栅,让人误以为是免票的。走近才知道,售票的窗口很小,也不醒目,买路钱30元。
早就知道“开门见山”,这里的布局却是“进门见池”。虽然,这里的池水曾是被王羲之洗笔砚上的余墨洗黑了的,但是现在的水倒是显得清影婆娑,亭台楼阁的倒映其中,别具一番风味。
信步沿着池边走去,对面是一堵镶嵌着多位现代书法大家的书法碑刻十数通的砖墙。
排在最前面的是现代书法家舒同的墨宝。
这一幅启功的“鲁班门前弄大斧”写得比较贴切,虽然书圣和启功都不是木匠。
“右军故里”的右字,一笔写在右边,不禁联想起前不久的“司母戊鼎”和“后母戊鼎”之争。难道这里也要读成“司军故里”不成?
这一通“地多灵气生人杰,天含宝光出书圣”出自无锡邑人手笔。
走过碑廊,左边出现一座大屋顶的楼阁,门前石桥流水,题作“流觞亭”,显然是为了附和兰亭集会“曲水流觞”的典故。只是未见水曲弯弯,也没有流觞浮现。就算有文人等着喝酒,也不知坐在哪里才能伸手探到。
转过小桥,一座小小的茶室,叫作“时晴茶室”,显然取自书圣的另一有名书法,《快雪时晴帖》。可惜大门紧锁。透过窗格窥视,室内倒也布置文雅。茶室楹联,“金瓯梅雪观音髻,玉壶竹露老君眉”,说的都是福建的武夷名茶。看来,书圣是没福消受了。走到背后,只见门匾上题着“快雪斋”,正是书圣的碑帖典故。遥想当年,书圣的成名作是在酒酣之时的急就之作,再开一个酒肆,卖点山东名酒“兰陵王”如何?
再向东去,眼前是一片仿古建筑,说是仿古,倒也有些年头了,颇有一些可以以假乱真的氛围。这就是右军祠了。
楹联上书:“琅琊群贤惟羲之称书圣,临沂妙墨独褉帖号神品”,可惜书圣也好,褉帖也好,都没有出之琅琊,没有出自临沂,都是出自远在千里之外的兰亭。
主堂正厅内正面供奉着一尊神像,想来当是王羲之了。两边摆着大量的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类的旅游商品,最多的就是各种王羲之的碑帖。那篇最著名的《兰亭集序》或是装裱好的书法印刷品,或是用不知哪里的碑刻拓就的宣纸还是仿宣纸的拓片,品类林林总总,篇幅大大小小,占着最大的陈列版面。因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早就被唐皇带进他的墓地,世间流传的都是后人的摹本,所以,到底哪一个尺寸与珍本相仿也就不得而知了。
摊主是一年轻貌美的女子,极力向我推销她经营的书法商品。于是,与她分析了一下印刷品和真实书写之间的区别,印刷品“拓片”和真实拓片的不同以及宣纸和仿宣纸的差异。正在讨价还价之际,伴着电喇叭扩音的讲解声进来了一群团体游客,摊主马上舍我而去,招揽新的顾客。这可能是看着我可能没有掏钱买这些商品的意向吧。
在游客的杂乱声响中离开了正厅,反身转到前院。“琅琊首望”倒也贴切。王氏家族渊源流长,可上溯到周朝的姬姓,秦始皇的大将王翦也在其中。
绕着洗砚池水东行,眼前出现了一个小亭,匾额上书“鹅池”两字,想来是附会了江南会稽鹅池的典故。越发证实书圣在老家其实并没有多少史迹可用。不过,刻意饲养的一群白鹅倒也生气勃勃,只是没有曲项向天。
又是一通《兰亭集序》的石刻,而且不是那种历代皇帝收藏印章盖满的刻本,仿佛看见了真本一样。此碑身量颇大,可能是临沂最大的一通王羲之书法的仿刻品了。
到此,以《兰亭集序》开头,又以《兰亭集序》收尾,结束了王羲之旧居的走马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