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把发霉的火腿切碎填入香肠;工人们在肉腚上走来走去并随地吐痰;毒死的老鼠被掺进绞肉机;洗过手的水被配制成调料……”100多年前,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在他的小说《屠场》中如此描绘芝加哥某个肉类食品加工厂。”
这是一段时下在中国的许多媒体上反复刊登转摘的文字,虽然我没有找到它的原文,但是,既然有这么多的记者都在抄,那么多报刊都在转,姑且相信一回。估计原文比这个也差不到哪里去。比较一下我看到过,听到过,甚至亲历过的那些中国的食品加工厂,我们的食品安全现状真的和上面形容的大有相似之处。可见,已经过去100多年了,中国许多地方的食品加工也还在重蹈着人家的覆辙。
为什么只说食品加工场所,而不说食品生产场所呢?那是因为经过对我几十年前在农场劳作,在猪场喂猪的回忆,实在得不出种加色素的玉米,喂瘦肉精的肥猪的记忆。
时过境迁,人家的食品安全在FDA的监管下已经到了研究基因和遗传的境地,也就是说,人家已经不用再为吃下去的东西马上会引起导致必须去医院灌肠急救的急症而担心的地步。而我们则还是停留在满足“经过抢救已脱离生命危险,生命体征正在恢复正常”的层面上。
在到处都要想着和“国际接轨”的舆论下,在我们的出口食品能够很顺利地通过国际上苛刻得多的食品安全检验的事实中,我们国人的食品安全到底在什么时候可以走出人家100年前的困境呢?是啊,乱世可以用重典,那么,盛世我们当用什么呢?
***找到了《屠夫》的全文翻译本,没有找到原本。那是一本讲述100年前美国劳工的工作和生活的写实小说。不过,那时的美国总统在吃饭时居然浏览这样的书,我特别好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