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死”原本是日语,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在中国听到了。那时得到的感觉是“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日本的劳动人民真苦啊。
没想到,过了好几十年,这个词又被人用到了今天的中国,诚然,那个被报道“过劳死”的女硕士(应该说是女性硕士毕业生)工作的单位也是有着外国背景的。
那么,如何定义过劳死呢?很明显,死是结果,劳是原因,过是条件。没有死,新闻就没有了吸引人的地方,所以,过劳不一定会死,但是只有死,才使过劳有了它的新闻价值;劳是死的原因,因为没有劳也就不会死,不论这个劳是在赤日炎炎下挥汗如雨的体力辛劳,还是在凉风习习空调房间里的脑力煎熬;过则是死的条件,是衡量劳的程度,没有过度的劳,死也就不会发生了。
其实,对于经历过上个世纪的那些“甩开膀子大干”,“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日子的人来说,过劳也是有的。只不过,小女生过劳,生病,致死。而我们先前是经历过“过劳”,但是却没有死。
为什么呢?有人劳而不足,有人劳而不过,有人可以不劳,有人又非得过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