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石塘老叟mole1952
石塘老叟mole1952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575
  • 关注人气:18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锡方言的消亡-(原创)

(2007-09-11 07:50:07)
标签:

杂谈

分类: 无锡方言

    小侄赴美攻读研究院学位时,家里一直为他在纽约转乘大巴去康乃尔的行程发愁,一个人忽然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带着好几个大包袱,还要从午夜等到清晨,真不知道如何对付。幸好一位表兄找到了一个数十年前的中学同学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网上一联系,成了,那位老同学热情地要包办接送。那么, 用什么方法使他们见面时相认不误呢?于是,想出了许多类似地下工作者用的接头暗号。不知是谁,发了一个最佳见解,你们完全不用那么复杂,只要用地道的无锡方言自我介绍一下就可以了。对呀,方言就是身份证,这是没办法伪造的。

    然而, 对面的那个老无锡人,少小离家在外几十年,可以乡音无改,身边的这个小无锡人能够说一口地道的无锡方言吗?会被人家认可吗?我表示怀疑。

    小侄和小儿一样, 从小生活在推广普通话的语言环境里,幼儿园起就被要求用普通话交流,甚至为了学好汉语拼音,我还对他们进行过强化训练。在家里也是普通话表达为主。记得他上小学时,有一年暑假去北京游览,一个北京的老教师吃惊地对我们说,孩子的普通话比你们的标准得多了。

    是的,儿辈们在学会操着比老一辈标准得多的普通话的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同时,也失去了用无锡方言和祖辈们的交流机会,用无锡方言读书,读报已经成了一件很难完成的工作,更不用说像祖辈们熟练地用方言朗诵《孔雀东南飞》了。电视台开了一档方言节目,大小阿福操着自认为流利的无锡方言念着用普通话的思维写成的剧本,完全没有了方言的生动活泼。比如,“哑巴”,无锡话表为“譕子”;“聋子”,无锡话表为“聋甏”非要用无锡语音念成“哑巴”和“聋子”不可。生活中简单的会话,甚至那些下三烂的骂人话语,比如方言“标将”,其实就是“婊子养”三个字的连读,反倒成了无锡方言的典范,而稍有深度,能够体现古典语文的语汇和句子美妙的源于古汉语的无锡方言的精华,则渐渐地消失了。在年轻的一代中, 越是文化程度高,使用方言的频率就越低,用方言所能表达的思想就越少。

     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的“书同文”政策把中国的文字全部统一到了李斯的小篆范本上,过了两千年,只有考古学家才能读懂其它的六国古文字了,那么,普通话的推广,是否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呢?而且,越是文化层次高,就越不会说方言;越是文化高深的方言,就消失得越快越早。

    经常听到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东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么,包括无锡方言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带有地域属性特色的方言,难道就不能归到地域文化的保护的范围之内?这些几十年前还在广为流传和使用的方言,很快就要在我们这几代人的口中消失了,真是可惜。

   

    PS:本文也是用普通话的思维写出来的,行文构思与无锡方言相差很多,请能说纯正方言的父老乡亲们多多包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