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埃菲尔铁塔(旅巴黎随笔之二) -(原创)

(2007-04-27 23:36:08)
分类: 游记(欧洲北美篇)

题记:此文被我置顶的原因是我那次巴黎之行在埃菲尔铁塔上看到了许多中国官员的身影。原想,公务员比较钱多,出来旅游无可非议,只是介绍他们到老祖宗那里去拜谒一下。看了最近的新闻,没想到他们中的许多人竟是拿着纳税人的钱,用着上级分配的指标,出来公费旅游的,鄙视一下。文章中提到的那堵“公社社员墙”,不管是否确有其事,至少在老少几辈的中共党员的教本里都是大书特书的。只是现在的娃娃们很少看到这些文字了。 

 

1.  埃菲尔铁塔

在巴黎市区,到处都可以看到艾菲尔铁塔,唯一看不到铁塔的地方就是铁塔的顶楼,因此,到埃菲尔铁塔去也有许多不同的路可走,借用一句名言,叫作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大部分旅游团体走的都是直接到达铁塔脚下的那一条。我认为乘轻轨到位于塞纳河对面的广场,然后再从广场上向铁塔走去更有味道。这样,就可以从纵观铁塔的全貌开始,一步一步地细致地观察这一已经做了一百多年巴黎地标的钢铁庞然大物。由于这条路线的团体游客较少,不像这个景点别的地方那样游人如织,对想用铁塔做背景,拍摄一些旅游照片的游客来说是非常合适的。如果走得累了,还可以一边在路边茂密大树的树阴下坐着歇歇脚,一边欣赏着背衬着蓝天白云的大铁塔,比直接在铁塔的下面把头抬到连遮阳帽都要掉下来的角度仰视,既不吃力又可以方便地看到铁塔的全貌,真是别有一番趣味。

越过塞纳河上的拱桥,渐渐地走近了著名的铁塔,与我原来想象的不同,铁塔的艺术装饰是很精致的,尤其是它第一层的横梁,连支撑的小拱都做了精心的修饰,就是一件件艺术品。这个100多年前竣工的铁塔的钢结构件都是采用铆接的,只有少数灯饰和附属的构件除外。估计在艾菲尔和那些工匠们造塔的那个年代,电焊工艺还不能满足如此巨大的钢铁结构的强度要求,只有采用铆接了。遥想当年,造塔的人不仅要把一件件经过精心设计和在地面加工好的构件准确地吊装到位,还要将烧红的铆钉穿到构件上一个个密密麻麻的圆孔中,轮起大锤在铆钉的红热温度还没有下降的短暂的时间里,将构件牢牢地铆接起来,真是非同寻常地艰难。何况,这样的铆接工作还要在几百米的高空中完成,这是多么宏伟的工程啊。

登塔是要收费的,徒步登塔最便宜,收3.5欧元;电梯直上就要贵了许多,分别为一层(按法国的标准,地面向上的第一层楼,称之为一层,比我们国内的算法高了一层)4.1欧元,二层7.5欧元,顶楼10.7欧元。其实,远眺美丽的城市风光,细察复杂的钢铁结构,加上在各个转弯处用法文和英文图文并茂地点缀着的对建塔前后的佚事描述图片,沿着不太陡峭和整齐划一的钢铁台阶拾级而上,对旅游者来说真可以算是一番美妙的阅历。虽然爬得气喘吁吁,但却不知不觉地上了第一层。

铁塔的第一层中国人占的比例并不多,但是,当我们徒步登临第二层时,耳朵里不时传来熟悉的乡音,有些还是很标准的普通话。看来中国人的确是富起来了,因为这些中国人大多是乘了电梯上楼的。很多还在排队进电梯到顶层,大有一副不上顶楼非好汉的气概。很多中国游客显然是政府官员,从他们之间的称呼,某处长,某局长就可以判断出来。其实这些政界官员在巴黎还应有一个首选的去处,那就是远在城市的东北面的拉雪兹神甫公墓,一堵已被许多中国人淡忘了的矮墙边默默长眠了130多年的那147个被梯也尔的军队枪杀的“幽灵”。可惜所有的中国旅行社的节目单上都找不到这个不能称之为景点的地方。建议以后要加上去,不能数典忘祖啊。

那个安葬了许多名人的拉雪兹神甫公墓我也没去,一是时间,二是金钱,第三是习俗。试想如果要求每一个到北京旅游的客人都到八宝山去吊唁一番,那也是不可能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