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交通运输麦得龙巴黎卢浮宫 |
分类: 游记(欧洲北美篇) |
1.
巴黎的公共交通可以用完善,方便和快捷来形容。从地下,地面上到高架立交的层数可以达到五六层,这中间的沟通,除了用常见的自动扶梯外,还用到了垂直的电梯。由地铁(RER,线路用字母ABCDE表示),城市轻轨(METRO,线路用M加阿拉伯数字表示,M1到M14)和公共汽车(BUS,线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线路更多)这三种不同的交通工具组成了庞大和复杂的城市公共交通网。
通过对从酒店的免费资料架上取来的交通介绍小册子和和法国朋友送的交通地图的两个多小时的研究,我大致知道了巴黎的市内公共交通的特点。从地图上一个个建筑物的外型找到了许多观光景点的所在和地名。有些地名是我从小就熟悉的,比如巴士底,卢浮宫,歌剧院。
第一个是著名的巴士底狱的所在地,按拼音一念就知道了;第二个卢浮宫是最著名的了,又在塞纳河边,法文和英文差不多,再加上地图上画的那个金字塔外形的玻璃房子,一猜就中。歌剧院的建筑物很著名,再说法文的拼法和英文一样,也可以说是同源的,一看便知。城市轻轨的METRO,就是我们国内所熟悉的那个大超市麦得龙的外文,听说麦得龙当初就是在轻轨站边上开的店铺。
按照我的实践,使用M是最方便的了。因为M是一票通用的,而且,一次购买十张票, 平均每张票只有1个欧元。这一张票可以用来在M线上转个够,还可以在有限的地铁线的近段站间使用。买票的时侯,你可以问售票员要一张免费的交通地图,大大小小的地图,就象用了一个放大镜一样,从小到大,每下愈况,越来越详细。对陌生人来说是再方便不过了。
比如我们住的那个小镇CRETELL正好是M8线的终点站,上车后在BASTILLE换乘M2,乘几站就到卢浮宫了。而且一出站就是卢浮宫位于地下一层的入口处,方便极了。再比如要去凯旋门,从M8上车到歌剧院换乘地铁A线到凯旋门下车即可,也只要1个欧元。如果乘坐巴黎市内的旅游观光汽车,6个景点需要花22个欧元, 还有时间限制。
巴黎的地铁和轻轨不像上海的地铁有报站系统,但是外地乘客手持地图,或者看着车厢上的线路图,注意好到站的站名,还是很方便的。说实话,比上海的那个“Next stop is Xu Jia Hui” 要好,作为老外,那些字母拼成的地名毫无形象可以思维,只是读音而已。其实地名也只是记住站名的头几个字母就行了。车上的外地观光客很多,从手里的地图就可以判断。
巴黎的公交系统是没有英文标志的,所以,乘地铁和轻轨最要紧的法语单词是SORTIE,就是出口的意思,还有一个是方向(DERECTION), 和英文拼法相同,这样,加上地图上各条线的终点站的文字,就可以到达你要去的任何一个站了。在巴黎乘地铁和轻轨是不会乘错方向的,因为当你确定了你要去的站点,走到候车的月台,月台上只有一边是铁轨,另一边则是隧道的壁,根本不用担心是在左边上车还是在右边上车。看来当初开挖隧道时增加的工作量正在不断地为一代又一代的市民和游客提供着方便。
如果你注意观察,轻轨列车的轮辏还是有些特点的,有几条线用的是橡胶轮胎,轮子在特制的长条钢平板上滚动向前,传统的轮毂和铁轨在橡胶轮的内侧起着导向的作用。人乘在这种改进后的列车上,大有一种乘在磁浮车上的感觉,只是速度慢些而已。由此可见,所谓先进也不一定是全新的好,能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有限的改进而得到乘坐舒适的效果,事半功倍,才可谓先进。
巴黎的轻轨还有一个节能的小细节,它到站时车厢门的开启是有乘客手动控制的,下车的可以在车厢内按动开门按钮;上车的可以在车厢外按动开门按钮。关门的动作是由列车统一控制的。如果没有人上下车,车门就不再开关了。这样减少了不必要的开门,除了节能外,还可以减少机件的磨损。看来先进的设施,细节也是值得推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