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学的理论基础:王阳明四句教

(2010-08-17 14:10:06)
标签:

心理

心学

王阳明

四句教

文化

分类: 我的理论探索

王阳明先生是明代大儒。据他自己说,早年习儒,又在禅学上面下了很大功夫,“欣然有会于心”;后来被贬到贵州龙场,于绝地困境中顿悟儒道之简易广大,“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并由此而创心学一派。阳明学上承孟子心性之学,一改宋明以来程朱理学向外驰求的风气,四句教是阳明晚年对自己思想的全面总结,这四句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是阳明在儒家思想上对佛家无思想的吸收,这一无并非是佛家的虚明之无,而是无具体善恶之至善。后三句是对儒家下学而上达重工夫思想的一以贯之之继承,是儒家实践思想的真实反映。

http://s3/middle/49c8a30bt8dfedc8d0992&690&690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首句“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指心的本体,也是真心,也是性,也是天。发之于外,成万事万物、显喜怒哀乐;证之于内,自然了知它原本如如不动,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去,无善亦无恶。

 

四句教中“无善无恶心之体”这一无,非是虚无之无,而是无具体之物之无,是一无具体之物的“有”,此“有”无具体物与其相对;而所谓有者也,非是有具体之物,而是有生生不息之仁这一不为具体物、事所障、所蔽之至善。这一至善,周流无碍,如太虚无形,无物可以构成其障。这个有一至善之“无”,成为吾人在世之根基。这一“无”是一圆融,是一周流不息,是心体高迈于具体物的缘缘相生的有之上,这一无具体物的至善心体,以其圆融周流无碍之“无”,格意、物、知之妄。

 

所以,我们可以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既是对吾人生存根基的真实揭示,也可以说是对儒家“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一传统思想的真实继承。其虽有受佛家影响之痕迹,但仍不失儒家之旨。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这里有两重意思,需要辨明。意的第一重含义,是真心的显现妙用,所谓感而遂通。《中庸》讲天下至诚,《大学》讲诚意。意的第二重含义,是私心妄念;在佛教,则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对圣人而言,这个意在本体上是无善无恶的,在起用上是有善有恶的。虽有随境起用,而其真心实未有动;虽随顺世间一切喜怒哀乐,但不以私心而生爱恨分别。这种状态,如阳明在龙场端居石椁,默澄心境,体悟生死。此时心体与外物暂时相分,心体不受外物之牵,纯粹源于心体的至善意念,积聚己久,随如江河,滔滔不竭,奔涌而出。

 

对俗人而言,因私欲遮蔽真心而起执著分别,随着现象世界颠倒追逐,就是所谓习心者。心放在外则为物所蔽,受物所牵,物物缘缘相生,心驰荡于外而未有己之内在中正不移之本为其主宰,则此心所发之意念,非是源于“无善无恶心之体”,而是源于心所受物之所牵,也即源于具体的物与事。因此我们可以说,有善恶区别的意念是源于具体物、事之意念。源于具体物事之意念,则自会因具体生存处境之不同,而有善恶问题。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就圣人而言,在意念起用上有善恶;就俗人而言,因为私欲遮蔽真心而起执著分别,在事物上自然会产生善恶的区分。


知善知恶是良知

第三句“知善知恶的是良知”,是指心体的作用。阳明先生以“致良知”立论,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仁义礼智在我心中,就是因为良知的作用。在孟子那里,良知本来不具有抽象的意义,阳明把它提高到与真心、天理异名同体的高度,直指良知就是心的本体,也就是性、也就是天。真心不来不去,所以良知(真心)也本无来去,无起无不起;虽然有时被私欲掩蔽,但仍然存在于人的本体上。一旦能克服私欲,良知就可以恢复它的光明,而同于圣人。

 

致良知。“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至此,阳明所悟的大道可以一言而喻,就是致良知的简易广大。其简易处(针对理学而言),只需认得良知即是心即是天理,在日用中入手克服私欲即是道;至其广大处,可以直通圣境。


为善去恶是格物

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说接下来做功夫,也就是“致良知”的方法途径。因为人的良知恒在,所以要为善去恶,去私存公,来恢复良知的觉悟。

 

王阳明龙场悟道以后,发现格物致知应该在身心上用功。“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因此阳明所说的格物,与朱子不同,不再局限于有形的物体,而是对意识行为(心体起用)的发端处搜污剔垢、去私存公。

 

阳明的“格物致知”是对儒家修身的方法论的一大贡献。上溯到孔子,有“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孟子有四端心性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阳明则是在如何“求其放心”的方法上,借助了静坐、“常惺惺”等禅宗的修持手段,使先圣原本运行于心而不现形于外的修身过程得以揭示出来。我们因此明了,阳明格物致知的内涵纯是儒道,而禅的意(语)境蜕化为致良知的方法和形式。


资料来源:
1、略论王阳明四句教(陈达隆)
2、王阳明四句教的哲学问题(高予远)
3、王阳明:《传习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