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之三:内观实修方法

标签:
心理内观注意力孙伦文化 |
分类: 我的理论探索 |
一、姿势
http://s15/middle/49c8a30bt8b77cdbbd93e&690&690
姿势
选定一个能够维持一段时间而不改变的禅修姿势。不要躺在床上或斜靠椅子上。这应该是一个能够凝聚个人所有力量的姿势。一个适当的姿势便是盘腿而坐,背部挺直,两臂紧靠着身体,右掌放于左掌上,这有助于禅修者与稍后生起的苦受奋战时,能紧握住拳头,以便唤起他的力量。手指不要互相穿插交织,也不要将拇指互相抵住,让头稍稍地前倾,不要松散地坐着,选定一个坐紧的姿势,作为身体稳固的下盘,下盘的外围向内收,让禅修者处在一个警觉的状觉。
地点
选择一个禅坐期间能够不受干扰的地方,最好选择一个无风的静处,但这点并不是很重要。禅坐可以独处或共修的方式进行,不必特别的摆饰,也不必做仪式。
时间
不用假定禅修的时间,时间应该以适合禅修者的方便来安排。但是他应该确保禅修的一、两小时的间间,不会挪用做别的事。一旦选定了姿势,就无论如何都不要变动,必须保持不动直到禅坐结束。孙伦禅师说:「如果紧绷,不要动;如果痒,不要抓;如果疲倦,不要休息。」
http://s7/middle/49c8a30bt8b77cdc9ade6&690&690
二、呼吸
由吸气开始。你会注意到气息碰触到鼻端或上嘴唇,敏锐地念住于气息的接触。在警觉地念住下,维持强烈、猛重而快速的呼吸。强猛快的呼吸可以抵挡外面的噪音,有助于控制心,能快速排除盖障,迅速地建立专注力,而让禅修者能够应付稍后所生起的苦受。不要毫无警觉地让任何一个气息的接触溜过。醒觉于每一个接触。孙伦禅师说:「要严密地念住于接触的醒觉。」念住应该要严密,不应该松懈。不要觉知整个气息,不要去注意气息的进出,不要数它的入和出,不要在心中默念、标记气息接触的范围是在鼻端或上唇,只醒觉于气息的触感,只念住于触感。
专注而充分地吸入空气,就好像用注射筒去吸水一样。急速地呼气。充分而用力地吸气有助于快速地建立专注,它有助于感觉的生起,它提供与即将到来的苦受奋战的力量。由于大多数的人有较强的呼气,因此必须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吸气上,以便让出入息达成平衡。当两这者平衡时,接触便能持续,就好像经典中锯子与木头持续接触的比喻一样。当它们平衡时,禅修者就可以达到平稳、不费力、自发性、有节奏呼吸。
三、感受
http://s11/middle/49c8a30bt8b8c210b9f3a&690&690
呼吸应在入息时完全突然地停止,身体应该静止不动,聚精会神,严密地观照整个身体。疲痛、紧绷、酸痛、麻木或冷热的感觉会在身体内生起。念住于最显著的感觉上,不要放过它,不要将注意力转移到肚脐、太阳神经丛(丹田)或任何其它部位。最显著的感觉自然会引起禅修者的注意。将注意力转移到其它不是最显著感觉的部位,会使我们掌握不到当下。
孙伦禅师这么说:「如果感觉微弱,就知道它是微弱的;如果感觉强烈,就知道它是强烈的。」知道的不多也不少,只是如实地知道它。不要去思考「这是身、这是心」,也不要去思惟:「这是无常,这是苦,这是无我。」所有的念头、思考、思惟都只是观念,并不是内观。
只需要念住于最显著的感觉。要严密地醒觉于这个最显著的感觉,并以念住警觉地捍卫着这种醒觉。禅修者应该要深入于这个感觉以体验它的本性,这需要一番的精进。可以用钉子钉入木头来比喻这件事,感觉即是木头,心是钉子,直直地握住钉子的手指是念住,铁锤譬喻作精进。
因此禅修者必须十分小心,不要超越了感觉,也不要落后于感觉。他必须发挥培养念住和智慧(定慧)所需的,强大而警觉的注意力。注意力必须与感觉同时生起。如果注意力比感觉还早生起,它就超越了感觉。如果注意比感觉较慢生起,它就落后于感觉。注意力比感觉早生起时,没有感觉可以让它观照。注意力比感觉晚生起时,就变成太慢去观照它,这样就会错过了实相。因此,注意力之于感觉的时间,不应是未来或过去,而是当下。要达到这种阶段,禅修者不可消极地注意过去感觉的生起及其未来的灭去,而要积极地去注意感觉所生起的每一个当下。
三种感觉:苦、乐、中性(不苦不乐)当中,最后一种最微细,对一般人而言,通当不适合当作培养念住的初始所缘。
- 在乐受当中隐藏着贪爱。当禅修者经验到乐受时,他喜欢沈浸于其中。因此,他无法对当下的乐受,如实地保持醒觉,潜藏他的贪爱会出来制伏他。由于他无法如实地观照乐受,会由此乐受而引发更大的贪爱。
- 在苦受当中潜藏着瞋恨。当禅修者遭遇到苦受时,他不会喜欢它。但是,因为以苦受为禅修的所缘时,必须更加努力才能念住于它,因此禅修者会更加热诚地尝试着念住于当下所生起的苦受。
- 乐受像一个潜伏的敌人,它出其不意地逮捕禅修者;苦受像一个显著的对手,禅修者能辨认它并采取正确的行动,让潜藏在苦受背后的瞋恚没有机会生起。禅修者安住于苦受,并不会有像念住于乐受的那种危险。
四、超越感受
http://s5/middle/49c8a30bt8b8c20ff19f4&690&690
当禅修者完全地安住于感觉,不对它生起丝毫妄念地观照它,直到感觉突然中断或彻底熄灭时,禅修者的心会变得清净、洗炼、坚定而有用。他会对一切众生充满慈悲,以慈悲来涵容一切众生。这种慈悲不再只是字句的覆诵而已,而是没有贪爱和我执,不会去分别所爱、所恨和与己无关的差别。
以这种净化、洗炼、坚定而有用的心来观照,禅修者便能依心而观心。当心有贪时,他知道心有贪;当心无贪时,他知道心无贪;当心有瞋时,他知道心有瞋;当心无瞋时,他知道心无瞋。他知道要在贪、瞋生起时,对它们保持念住,如此就不会再更进一步地产生更多的贪、瞋,而引发生灭轮回的因果循环(十二因缘)。这就是在果中灭因。当他接触到一个可以引起贪、瞋的所缘时,他严密地念住于它,因此贪、瞋便不能生起。这就是在因中灭因。
事实上,四念住:身、受、心、法,并不是个别生起的。它们是一起生起的。当禅修者念住于接触的醒觉时,身、受、心、法四个念住都包含在内了。对其中之一保持念住时,同时也念住于其它三个念处了。就好像一杯饮料当中有水、柠檬、糖、盐四种成分。当中一种成分较重时,我们就称之为多水的、酸的、甜的、咸的等等。当感觉占优势时,我们就称之为受念住;当心占优势时,我们就称之为心念住等等。
资料来源:
《禅修者内观》
《内观基础》
《孙伦禅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