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阳明的圣贤心路

(2010-06-23 14:19:31)
标签:

心理

心学

王阳明

圣贤心路

文化

分类: 我的理论探索

http://s1/middle/49c8a30bt89ac8aa71f10&690&690



王阳明从小就立志做圣贤,十一、二岁在京师念书时,他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老师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当时说:“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之后,他就走上了学做圣贤的艰辛之路,经过自己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达到了儒家立言、立功、立德的圣贤境界,成为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至今仍然影响深远。

 

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对王阳明思想的演变进行了总结,这种演变更是他心路历程的演变。


前三变:泛滥于词章、出入佛老、龙场悟道

先生之说,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

 

译文:
王阳明先生,开始的时候沉浸学习大量的诗词文章,然后广泛学习阅读朱熹学派的书籍,希望能遵循格物致知的方法,达到豁然贯通、全体澄明的知至状态,但是因为外界物理和内心良知总归是割裂为二,无从获得圣贤境界。失望之余,长时间的修习沉溺在佛家和道家的思想实践中。等到了被贬到偏僻困顿的贵州龙场时候,他内心变得清明警觉、性格沉稳坚毅,因此想到如果圣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将会如何行事自处哪?忽然顿悟到格物致知的宗旨,圣人的行为处世之道,本来就蕴涵在人的自身天性,是不需要从外界求取的。至此,他的思想经过三次重大转变而步入圣贤正道。


后三变:默坐澄心、致良知、圆熟化境

自此以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学的。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视听言动,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己。江右以后,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虑,出之自有天则。盖良知即是未发之中,此知之前,更无未发;良知即是中节之和,此知之后更无已发。此知自能发散,不须更期于发散。收敛者,感之体,静而动也;发散者,寂之用,动而静也。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无有二也。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须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是学成之后又有此三变也。

 

译文:
从此以后,他就心无旁骛,专注于体察和发掘内心的天性本源,以默然静坐和澄净内心为主要的修习方法。体察自己心性的未发状态,以达到心性对外界感应时能做到中节合度,自己的视听言动,都以网内心收敛为主,在不得已的时候才会关注外界。江西平定“宸濠之乱”以后,就专注于倡导“致良知”的学说,不需要通过静坐内心就能沉静,内心随时随地处于澄净状态,不需要思虑修习,自己的视听言动自然处于内心的良知天性。因为人的良知天性就是心性未发时的“中”,良知之前,便没再有心性未发;良知天性就是心性感发时的中节合度,良知天性之后便没有什么已发。良知天性自身就能发散,不必等待所谓的心性感发使用。心性收敛,是感发运用的本体,本身静而能动;感发运用的,是寂然本体的使用,是动而能静的。对良知的真切笃实体悟就是行动,行动时内心明觉精察就是良知,之间是没有分别的。到了晚年,致良知工夫日益纯熟,良知天性自然显现主宰自己的言行,随时随地能做到明辨是非,随时随地又能不执着,无是无非,凡是所说的,皆是从良知天性所发,无需假借古人成说或书中典故,良知天性如赤日高悬在空中,万事万物自然清楚显现。这就是王阳明先生确立圣贤之道后修行的三次转变。


王阳明的圣贤心路

 

发现自我

王阳明学问思想的三变,更是其寻找圣贤之道、完成自我实现的心路历程。

开始时,希望能通过诗词文章的学习,遵循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而找到圣贤之道,但是这种身外求取的办法,终究不能达到心理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于是就谈虚论玄,醉心佛老,但是因为亲情天性难离、出世处世难调而矛盾放弃。居夷处困、龙场悟道时,彻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于是,走上了“发现自我”的圣贤之道。


实现自我

发现自我以后,王阳明先是收敛涵养,培养扩充内心的真我本意;省察什么真我的良知天性,什么是假我的习气私欲,体察到内心的良知本体晶莹纯洁,纤毫不染。

 

王阳明解“格物致知”为:格物就是纠正事物,是不正确的事物回归到正道上去。致知,就是把我的良知推及到天下的万事万物。江西平定“宸濠之乱”以后,就走上了推广“致良知”学说和良知用世的道路。收敛和发散圆融为一:一面提斯警觉、精神凝聚;一面事上磨练,做到深切著明。未发已发贯通为一:良知之体,静而能动,是未发之中;良知之用,动而能静,是发而皆中节之和。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五十岁返回浙江以后,,致良知工夫日益纯熟,良知天性自然显现主宰自己的言行,随时随地能做到明辨是非,随时随地又能不执着,无是无非,凡是所说的,皆是从良知天性所发,无需假借古人成说或书中典故,良知天性如赤日高悬在空中,万事万物自然清楚显现。可以说做到了孔子所说的圣人境界: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至此,王阳明的圣贤之路,化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