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格物致知”的心理学视角

(2010-06-17 14:54:22)
标签:

心理

格物致知

文化

分类: 我的理论探索

http://s2/middle/49c8a30bt8934638d30a1&690&690

“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大学》一书具有:“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於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的崇高地位,朱熹将其中的观点浓缩总结为“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格物致知”是儒家内圣外王纲领的起始和基础,在儒家学说中的确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格物致知”众说纷纭

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明末刘宗周就说:“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在儒家的各个流派中,对“格物致知”概念的阐释和践行,甚至成为他们之间区别的攻防的分水岭。


“格物致知”重要阐释

对“格物致知”的阐述有很多,我自己体会,下面的三种说法非常重要,而且影响深远。

 

唐朝李翱:物来鉴照

曰:“敢问‘致知在格物’何谓也?”
曰:“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於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知至故意诚,意诚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理,国理而天下平。此所以能参天地者也。”《复性书》。

译文:
问:“请问刚才说的‘致知在格物’是什么意思啊。”
回答:“物是指万事万物,格是来临,来到的意思。当事物来临的时候,内心对此清楚明辨,省察但是不随物逐流,就是所谓的致知,也是体悟天性认识世界最透彻的层次。透彻的体悟天性认识世界,就会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就会端正内心;内心端正,就能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品德修养提高了,就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管理好了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自己的国家,就能使天下太平。这就是能够参与天地化育的圣人境界。”


宋朝朱熹:格物穷理

增补《大学》:“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朱熹《增补大学格物致知章》:“所说的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认识、研究事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穷尽它的道理。总之人心都是灵动的,都具有认知能力的,而天下事物都有一定的道理,只不过有些道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人的知识很有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人接触天下的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道理。经过长期的用功努力,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精粗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蕴涵的一切道理都得到呈现,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是认识的最高境界。”


明朝王阳明:良知格物

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而为二矣。(传习录.中)

译文:
朱熹先生所说的“格物”,就是探究事物以穷究它们的道理。探究事物穷尽道理,就是在所有的事物上去寻求它们的道理。这样就是用我的心在所有的事物中去求取道理,就是把“心”和“道理”割裂为二了。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传习录.中)

译文:
我所说的致知格物,就是把我的良知推及到天下的万事万物。我内心的良知,就是所谓的天理。把我内心良知蕴含的天理推广到万事万物,这样万事万物就得到了天理。体悟认识我内心的良知,就是致知。万事万物都从我的良知中得到天理,就是格物。是把我的内心和天理合二为一的做法。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全书》卷二十六《大学问》 

译文:格物就是纠正事物,是不正确的事物回归到正道上去。纠正不正确的,就是祛除邪恶;归于正道行事,就是从事善事。


“格物致知”心解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1、人性本善,具有无限自我实现的潜能,可以成佛成圣。

儒家认为:“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谁无有不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孟子)。所以,认为仁义礼智是人天生就具有的本性,通过不断的保养和扩充,就能达到很高的圣人境界。佛家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道家认为:元神是人生命存在的根本,如果能存诚返照,全魂保神,就能达到至高成仙的境界。

因此,追求通过不断的修身养性,以体悟良知天性、达到成佛成圣的至高境界,就成了传统文化的核心目标。


2、传统教育的核心根本是:体悟天性,践行人伦。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大学,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大学章句序》)。朱熹认为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能够体认和保全人的天性。王阳明也认为:“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古代教育的根本在于人伦的践行和教育。

 

“天下共通的人伦大道有五条,用来实行这五条人伦大道的德行有三种。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这五项是天下共有共通的人伦大道;智慧、仁爱、勇敢是三种天下共通的品德,用来履行这五条人伦大道,但是在实行的时候都要保持内心的真诚。对这些道理,有的人生来就知道,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有的人经历了困苦后才知道,这三种人知道的难易先后虽然不同,但他们最终都知道了就是一样的。对于这些道理的实行,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做,有的人因为名利去做,有的人被迫勉强去做。这三种人虽然行道的难易不同,但他们践行所达到的境界是完全一样的。”(《中庸》),明确提出了体悟天性、践行人伦的根本途径和方法:“三达德,五达道”。


如果从上面的特点来看,则虽然各家对“格物致知”阐述大有不同,但是其根本宗旨和目的却是一致的:体悟良知天性,进而成佛成圣。


唐朝李翱:良知天性观世

李翱所论述的“格物致知”,应该是在透彻的体悟良知天性以后,而采取的一种“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定性书,程颢)”的态度,当面临事物时,内心清楚明辨、省察,但是不随物逐流。是一种圣人观世的态度。


宋朝朱熹:渐悟良知天性

有人常常把朱熹理学和王阳明心学比照为佛学的頓渐二宗,王阳明由于困苦机缘而有龙场悟道,深刻明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进而开创完善了心学理论;而朱熹学风严谨笃实,具有深厚的根底,比照为渐学之宗。这样看来,朱熹的“格物致知”应该是在体悟良知天性的过程之中,“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人接触天下的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道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精粗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道理都得到呈现,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是认识的最高境界。”他的根本在于:切己格物,逐渐积累而达到豁然开朗的至高境界。这样看来,并没有被王阳明所诟病的“析心与理而为二矣;支离、外索”等弊端。

 

明朝王阳明:良知天性用世

王阳明龙场悟道,深刻明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就开始了自己致良知的实践,时时用自己体悟到的良知天性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革除社会的弊端,“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走上了良知天性用世之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