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月围城》观后:慷慨赴死

(2009-12-24 13:43:47)
标签:

十月围城

慷慨赴死

死亡心理

娱乐

分类: 生活随想

《十月围城》观后:慷慨赴死

《十月围城》作为贺岁档期的商业娱乐片,在年终扎堆的众多大腕大片中脱颖而出,它的票房和号召力一定是独占鳌头的,这已经是是不争的定论了。合适的选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是广大华人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信仰的对象;中国国共两党争斗多年,现在又要因应复杂的大陆台湾政治形势,而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始终是两党信仰尊崇的对象,是政治上的公约数。这样一来,《十月围城》相比其他的贺岁片而言,就有了最大最多的观看人群。精良的制作:陈可辛、陈德森的组合,从人物的选择、服装的使用,到古色古香的香港老城的搭建,处处透着制作团队的良苦用心和精良制作,给观众以真实可信、身临其境的感觉。 超豪华明星阵容:从甄子丹、胡军、范冰冰到李嘉欣、巴特尔,从清纯派的谢霆锋,到人气歌手李宇春,没有明星都有自己的大批拥戴者,而且在影片中,个人的角色都有恰当的定位,没有喧宾夺主的感觉,有的是和谐流畅的效果。


《十月围城》剧情是围绕孙中山香港谈判开始,整个故事很简单,就是一方保护,一方刺杀,说的是大义,演的是洪流中的小人物,整个演绎的就是一个紧张刺激,又不乏深情的慷慨赴死的过程。


为理想
  梁家辉饰演的(革命党)陈少白,有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是孙文的忠实追随者,为孙文的归港四处游说,用一腔书生意气,不避生死,捍卫民主尊严和民主实践。
  王柏杰饰演的(少爷)李重光,李玉堂的独子。有着年轻的稚嫩与天真,却有着坚守革命的信念,为了革命理想不顾一切。抽中替身签,慷慨赴死。

 

《十月围城》观后:慷慨赴死

 

为道义
  王学圻饰演的(商人)李玉堂是一成功的商人,对民主运动深怀同情,并是革命党陈少白,具有一定的觉悟,但又不够彻底,他本想让自己唯一的儿子能在这场危险的斗争中置身事外,自己只是幕后出钱出力,但是情势的发展却把他推到了风头浪尖上去了,最后面对独子的惨死悲愤难抑。
  巴特尔饰演的(小贩)王复明,简单而充满单纯的正义感,出于对香港巡捕的义愤和对李玉堂的钦佩,加入了孙中山的民间保护队伍,最好英勇牺牲。

 

为忠诚

《十月围城》观后:慷慨赴死

 


  谢霆锋饰演的(车夫)阿四,是一个没有很高追求、很大理想的普通车夫。他参与这次行动的初衷,只是为了“让老爷高兴”。他生活简单,有着自己的小幸福。对于他来说,他并不明白革命的意义,只是听少爷和老爷的话,为了保护重要的人拼尽全力。

 

为感情
  黎明饰演的(乞丐)刘郁白:一个有着伤心情史的乞丐,本是个富家子弟。他并不关心保护的是谁,只求死的解脱。人生对于他来说,只是负累和内疚。他感动于李玉堂的知遇之恩,有生命践行了自己的承诺。
  甄子丹饰演的(赌徒)沈重阳,他的人生可以说没有别的,只有“赌”字。可以活得没有尊严,可以为钱折腰。但是对爱情和亲情的瞬间的醒悟,激活了他的正义感和尊严,誓死保护李玉堂到最后。

 

为复仇

《十月围城》观后:慷慨赴死

 


  李宇春饰演的(戏班女)方红,和爹爹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有的只是简单的回家的梦想。当这些愿望破灭、爹爹的惨死,就激发了她的复仇的信念,誓死践行。

 

为忠孝
  胡军饰演的(刺客)阎孝国,受传统文化浸淫,有着自己的人生观,以效忠朝廷为己任。对老师陈少白有尊重的一面,也有杀手冷血无情的一面。 最后“诛杀孙贼”的想法念头完全占据了灵魂,完全陷入崩溃边缘的疯狂状态。

 

在《培根论人生》中,对死亡有精辟的思考:
犹如儿童畏惧黑暗,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也由于听信太多的鬼怪传说而增大。 其实,与其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宗教性的虔诚,从而冷静地看待死——视之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以及对尘世罪孽的赎还。如果将死亡看作人对大自然的被迫献祭,那么当然会对死亡心怀恐惧。在一些修道士的苦行录中,可以读到这样的说法:试想一指受伤就何其痛苦!那么当死亡侵损人的全身时,其痛苦更不知大多少倍。实际上,死亡的痛苦未必比手指的伤痛为重——因为人身上致命的器官,并非也是感觉最灵敏的器官啊!所以,塞涅卡①(以一个智者和一个普通凡人的身份)讲的是对的:“与死俱来的一切,甚至比死亡本身更可怕。”这是指将死前的呻吟与痉挛,惨白的肤色,亲友的悲嚎,丧具与葬仪,如此种种都指导死亡的过程衬托得十分可怖。

 

然而,人类的心灵并非真的如此软弱,以至不能抵御和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人类可以召唤许多伴侣,帮助人克服对死的恐怖——仇忾之心压倒死亡,爱情之心蔑视死亡,荣誉感使人献身死亡,哀痛之心使人奔赴死亡。而怯懦软弱却会使人在死亡尚未到来之前心灵就先死了。在历史中我们曾看到,当奥陶大帝伏剑自杀后②,他的臣仆们只是出自忠诚的同情(一种软弱的感情),而甘愿毅然从之殉身。而塞涅卜说:“厌倦和无聊也会使人自杀,乏味与空虚能致人于死命,尽管一个人既不英勇又不悲惨。”

 

但有一点也应当指出。那就是,死亡无法征服那种伟大的灵魂。这种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始终如一不失其本色。人生最美好的挽歌,无过于当你在一种有价值的事业中度过了一生后能够说:“主啊,如今请让你的仆人离去。”

 

死亡还具有一种作用,它能够消歇尘世的种种困扰,打开赞美和名誉的大门——正是那些生前受到妒恨的人,死后却将为人类所敬仰!

①、塞涅卡(Lucius seneca 4—65),罗马哲学家、作家、道德哲学家。
②、参中塔西佗《历史》第2卷49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