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的文章荟粹 |
刘宝锋

刘波是一个三岁半的男孩,现在父母却为他出现口吃的情况头痛不止。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小刘波的父母两地分居,他从小就和母亲、姥姥老爷在哈尔滨生活,母亲、姥姥姥爷的关爱,是小刘波茁壮的生长着。他身体健壮,精力充沛,能够走路以后,就不停的活动着;性情活泼开朗,好奇心很强,什么都喜欢探究。母亲说,他经常会整天不停的活动,曾经有一段时间经常说自己腿痛,医生检查也发现不了问题,考虑他是活动过度导致的。但是腿痛稍微还一些,他就又不停地活动去了。两岁以后,曾经在母亲工作的幼儿院里上了四个月,因为纪律要求不是很严,又都是母亲的同事熟人,受到很多老师的照顾和关爱,过的十分开心。
2005年8月,母亲得到机会调到北京工作,夫妻团聚,小刘波就要辞别熟悉的生活环境到北京生活了。因为父母工作都比较的忙,决定把他送到河北石家庄的爷爷家生活。在爷爷家生活的三个月期间,因为环境陌生、语言不同,小刘波吃了不少的苦头。母亲说:因为语言不痛,小刘波说的话,爷爷奶奶很难听懂,经常会得不到及时的回应和满足,尿裤子是经常的事,吃饭、睡觉的问题如何,可想而知,可能是因为以前身体比较健壮的缘故,健康倒是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爷爷比较喜欢安静,而奶奶身体也不是很好,小刘波下楼活动的机会明显的减少了,有时出去活动,爷爷也喜欢带他到广场、郊外等人少空旷的地方,这样好照看他,也不会和其他的小朋友闹矛盾,这样他和其他同龄孩子交往的机会也几乎没有了。以前活泼好动的他,现在因为这样的缘故,也显得安静了很多,经常是在家里玩玩具,晚上也早早的就睡觉了。
2005年的11月,是姥姥在电话中发现小刘波说话上有问题的。以前总是有说不完话的他,面对熟悉亲切的姥姥,话比以前少多了,有时候还显得结节巴巴的,姥姥感觉可能有问题,就埋怨他母亲把孩子带坏了,并要求她特别注意这个问题。这样平常忙于工作的父母观察也发现这个问题,心理十分的着急。
他们发现,当小刘波面对新的情况和环境是比较容易出现,比如去来商场以后,提起刚才喜欢要买的东西,就是想不起来怎么说,有时候感到他是十分的着急,脸都憋的通红,父母越是让他放松,要是说不出来,有时候就批评他。父母的紧张情绪可能是影响到了他,这一段时间里他就很少说话,甚至不说话了。过了一段时间就能稍微好些。但是父母的对此的紧张心情始终放不下来,担心他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这期间他还是需要不停的在北京和石家庄之间来回走动,经常是石家庄呆半个月,回北京1—2周,为的是不影响父母的工作。2006年的5月初,感到他的口吃好多了,而且他都三岁多了,需要上幼儿园过集体生活了,于是就送到石家庄住家附近的幼儿院里。因为语言不通,适应起来十分困难,三天两头尿裤子,口吃的问题也出现并严重了,母亲感到他与以前相比有点胆小了,不象以前那样能主动地和其他的小朋友交往了,于是只好回到家里。担心焦虑之余,父母带他前来看病。
来到面前的小刘波,圆圆的脸蛋,细长含笑的眼睛,整齐的小平头,显得十分可爱;健壮敦实的身体,活泼好动,跑来跑去的,对周围充满了好奇。我尽量的创造比较宽松活跃的气氛,让他能自由的发挥,而他也一点没有紧张羞怯的表情,很快就熟悉了周围的环境。在和他父母交谈时,他一会也不闲着,不是拉着父亲到周围活动看新鲜,就是在母亲身边转来转去,不时的要到母亲包里找糖吃;或者不停的撕些碎纸片四处乱塞,父母的呵斥和管教只能起到临时的作用。言语交流还算顺畅,有停顿思考的时候,但是没有明显口吃结巴的问题。母亲也讲,他这次的表现算是好的。
心理健康分析:从小刘波以前的情况来看,他的身体发育和心理言语的发展还是很顺利的,身体健壮,活泼外向,主动的去探究和适应外界的环境,好奇心很强。但是到了北京、尤其是石家庄以后,他所处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甚至闭塞的环境,尤其是言语环境,他很难与外界进行心理和语言上的沟通,面对陌生的环境、新奇的事情,而他却无从去感知、去学习,这些对他的挫折和困扰应该是很大的。因为儿童的心理功能还没有分化精细,言语表达能力有限,他只能用身体的症状,比如:紧张不安,噩梦哭泣等,行为的问题,比如多动、缄默、多余动作或者退缩等,还有像小刘波这样的口吃来表现出来,引起家长的注意。
具体到小刘波而言,通过观察和细致的了解,他现在的心理基本上还是一个正常的状态,口吃的形成是这样的:他处于心理和身体发育的旺盛时期,对外界和自身的探索不断的扩大,需要汲取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这时候与外界的交往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之后相对封闭的、不断变动的心理教养环境显然是无法满足他的需要,他的心理需要处于一种饥渴的状态,看到的很多东西、感受到的很多体会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和交流,心理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出现了很大的落差,表达能力的不足和焦躁的心情交织在一起,出现了口吃的表现,在情绪焦躁紧张时尤甚。这也就牵扯出在儿童教养一个非常关键的需要:儿童心理的营养需要,需要父母在这三个方面提供充分的营养。积极反应:对儿童发出的信号做出积极的回应;情绪包容:通过笑、说、爱抚和孩子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社会性刺激:多和儿童进行社会性的互动,诸如通过相互模仿行为、丰富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儿童的行为方式。
再认识大小刘波问题的原因所在后,需要父母做出相应的努力来改善他目前的教养方式。首先要认识到他问题的产生是由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动造成的,需要从改善环境入手,建议家长有条件的话最好能把父母接过来同住,因为在小刘波三岁的心理成长时期,父母的关爱对他心理的成熟、性格的健全都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到爷爷奶奶的性格和身体状况,如果由爷爷奶奶单独养育的话,感觉好像是:小刘波这样的新火车头带着爷爷奶奶的老火车厢,或者是老火车厢阻碍了新火车头的快速前进,或者是老火车厢被新火车头拖垮,都是非常不利的。
再者,认识他小刘波问题的阶段性和过程性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家长就能消除心理的不安和焦躁情绪,心平气和的去理性处理,防止形成恶性循环,对他的问题产生不良的影响。
还有,针对小刘波的具体问题,以后要注意一下,他现在的活动明显增多的情况,会不会对他心理的学习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注意和其他的同龄小朋友进行横向的对照,及时发现他出现儿童多动症的苗头。

刘波是一个三岁半的男孩,现在父母却为他出现口吃的情况头痛不止。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小刘波的父母两地分居,他从小就和母亲、姥姥老爷在哈尔滨生活,母亲、姥姥姥爷的关爱,是小刘波茁壮的生长着。他身体健壮,精力充沛,能够走路以后,就不停的活动着;性情活泼开朗,好奇心很强,什么都喜欢探究。母亲说,他经常会整天不停的活动,曾经有一段时间经常说自己腿痛,医生检查也发现不了问题,考虑他是活动过度导致的。但是腿痛稍微还一些,他就又不停地活动去了。两岁以后,曾经在母亲工作的幼儿院里上了四个月,因为纪律要求不是很严,又都是母亲的同事熟人,受到很多老师的照顾和关爱,过的十分开心。
2005年8月,母亲得到机会调到北京工作,夫妻团聚,小刘波就要辞别熟悉的生活环境到北京生活了。因为父母工作都比较的忙,决定把他送到河北石家庄的爷爷家生活。在爷爷家生活的三个月期间,因为环境陌生、语言不同,小刘波吃了不少的苦头。母亲说:因为语言不痛,小刘波说的话,爷爷奶奶很难听懂,经常会得不到及时的回应和满足,尿裤子是经常的事,吃饭、睡觉的问题如何,可想而知,可能是因为以前身体比较健壮的缘故,健康倒是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爷爷比较喜欢安静,而奶奶身体也不是很好,小刘波下楼活动的机会明显的减少了,有时出去活动,爷爷也喜欢带他到广场、郊外等人少空旷的地方,这样好照看他,也不会和其他的小朋友闹矛盾,这样他和其他同龄孩子交往的机会也几乎没有了。以前活泼好动的他,现在因为这样的缘故,也显得安静了很多,经常是在家里玩玩具,晚上也早早的就睡觉了。
2005年的11月,是姥姥在电话中发现小刘波说话上有问题的。以前总是有说不完话的他,面对熟悉亲切的姥姥,话比以前少多了,有时候还显得结节巴巴的,姥姥感觉可能有问题,就埋怨他母亲把孩子带坏了,并要求她特别注意这个问题。这样平常忙于工作的父母观察也发现这个问题,心理十分的着急。
他们发现,当小刘波面对新的情况和环境是比较容易出现,比如去来商场以后,提起刚才喜欢要买的东西,就是想不起来怎么说,有时候感到他是十分的着急,脸都憋的通红,父母越是让他放松,要是说不出来,有时候就批评他。父母的紧张情绪可能是影响到了他,这一段时间里他就很少说话,甚至不说话了。过了一段时间就能稍微好些。但是父母的对此的紧张心情始终放不下来,担心他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这期间他还是需要不停的在北京和石家庄之间来回走动,经常是石家庄呆半个月,回北京1—2周,为的是不影响父母的工作。2006年的5月初,感到他的口吃好多了,而且他都三岁多了,需要上幼儿园过集体生活了,于是就送到石家庄住家附近的幼儿院里。因为语言不通,适应起来十分困难,三天两头尿裤子,口吃的问题也出现并严重了,母亲感到他与以前相比有点胆小了,不象以前那样能主动地和其他的小朋友交往了,于是只好回到家里。担心焦虑之余,父母带他前来看病。
来到面前的小刘波,圆圆的脸蛋,细长含笑的眼睛,整齐的小平头,显得十分可爱;健壮敦实的身体,活泼好动,跑来跑去的,对周围充满了好奇。我尽量的创造比较宽松活跃的气氛,让他能自由的发挥,而他也一点没有紧张羞怯的表情,很快就熟悉了周围的环境。在和他父母交谈时,他一会也不闲着,不是拉着父亲到周围活动看新鲜,就是在母亲身边转来转去,不时的要到母亲包里找糖吃;或者不停的撕些碎纸片四处乱塞,父母的呵斥和管教只能起到临时的作用。言语交流还算顺畅,有停顿思考的时候,但是没有明显口吃结巴的问题。母亲也讲,他这次的表现算是好的。
心理健康分析:从小刘波以前的情况来看,他的身体发育和心理言语的发展还是很顺利的,身体健壮,活泼外向,主动的去探究和适应外界的环境,好奇心很强。但是到了北京、尤其是石家庄以后,他所处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甚至闭塞的环境,尤其是言语环境,他很难与外界进行心理和语言上的沟通,面对陌生的环境、新奇的事情,而他却无从去感知、去学习,这些对他的挫折和困扰应该是很大的。因为儿童的心理功能还没有分化精细,言语表达能力有限,他只能用身体的症状,比如:紧张不安,噩梦哭泣等,行为的问题,比如多动、缄默、多余动作或者退缩等,还有像小刘波这样的口吃来表现出来,引起家长的注意。
具体到小刘波而言,通过观察和细致的了解,他现在的心理基本上还是一个正常的状态,口吃的形成是这样的:他处于心理和身体发育的旺盛时期,对外界和自身的探索不断的扩大,需要汲取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这时候与外界的交往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之后相对封闭的、不断变动的心理教养环境显然是无法满足他的需要,他的心理需要处于一种饥渴的状态,看到的很多东西、感受到的很多体会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和交流,心理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出现了很大的落差,表达能力的不足和焦躁的心情交织在一起,出现了口吃的表现,在情绪焦躁紧张时尤甚。这也就牵扯出在儿童教养一个非常关键的需要:儿童心理的营养需要,需要父母在这三个方面提供充分的营养。积极反应:对儿童发出的信号做出积极的回应;情绪包容:通过笑、说、爱抚和孩子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社会性刺激:多和儿童进行社会性的互动,诸如通过相互模仿行为、丰富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儿童的行为方式。
再认识大小刘波问题的原因所在后,需要父母做出相应的努力来改善他目前的教养方式。首先要认识到他问题的产生是由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动造成的,需要从改善环境入手,建议家长有条件的话最好能把父母接过来同住,因为在小刘波三岁的心理成长时期,父母的关爱对他心理的成熟、性格的健全都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到爷爷奶奶的性格和身体状况,如果由爷爷奶奶单独养育的话,感觉好像是:小刘波这样的新火车头带着爷爷奶奶的老火车厢,或者是老火车厢阻碍了新火车头的快速前进,或者是老火车厢被新火车头拖垮,都是非常不利的。
再者,认识他小刘波问题的阶段性和过程性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家长就能消除心理的不安和焦躁情绪,心平气和的去理性处理,防止形成恶性循环,对他的问题产生不良的影响。
还有,针对小刘波的具体问题,以后要注意一下,他现在的活动明显增多的情况,会不会对他心理的学习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注意和其他的同龄小朋友进行横向的对照,及时发现他出现儿童多动症的苗头。
前一篇:孔孟之道的心理解读
后一篇:毕业大学生:调整心态、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