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的意义——《第一财经周刊》
(2011-11-15 15:53:38)
标签:
房产万科 |
这是最近看到的一篇来自于《第一财经周刊》,让我特别欣赏的报道,摘录如下,一起分享。
万科的意义
文/ 伊险峰
关于万科,还是在报选题阶段的时候,它就显示出了各种可能性:郁亮的万科,中年的万科,商业地产万科,危机中的万科……这些说法听起来都有点意思。在我们通常的商业报道中,一般会对被报道的公司做个判断,我们也很希望能得出一个结论,这不是什么不对的事。但这一次我们想有所不同。
不同在于,我们会更多地关注一个变化中的公司,关注变化和成长。它并不一定指向一个正确的结果,但公司作为一个生命体,它一定有自己的发展轨迹——无论是变成哪一种万科,都是成长的结果。
万科是中国公司中一个很好的标本,不论是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还是它所取得的成就和行业影响力,这都是一家可以被视为中国最成熟最市场化的公司。但它似乎并不能像同等规模的全球化公司那样很好地掌握和规划自己的未来,甚至制定战略本身可能都是一个问题。这无关万科的能力,更多可能来自于政策方面的影响。比如,“为中产阶级造房子”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愿景,但在中央政府的政策面前,万科就要做经济适用房;而在同样茫然同样受限的地方政府那里,传导给万科的可能就是,想拿地就要同时做商业地产。
万科在地产业具有风向标的意义,它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可能已经被过度解读,而我们关注这个变化中的公司,更想了解的是它对于中国所有市场化公司的意义:在一个政策强势、市场化不够规范、市场机会更多受制于“看得见的手”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公司,它的应变能力能否保证它持续健康地发展,这是我们强调“万科在变”的进一步含义。
不论对投资者、万科员工还是它的客户,一个“好”的万科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当然也不希望它变得孱弱茫然——它是一个“好公司”。
我们将陆续对一些本土的“好公司”进行报道,它们将出现在封面故事、专题或者大公司特写栏目中。我们特别想说的是,我们不会讳言哪家公司是“好公司”。在一个不健康的媒体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商业媒体,总是把“出问题”作为衡量新闻价值的根本,而忽略商业报道中公司价值的那一部分,忽略给读者有价值商业信息、商业逻辑的那一部分。我们希望有这样的报道,为读者报道“好公司”,同时也给对商业有兴趣的读者更多的借鉴意义。
当然,我们也不讳言好公司所遇到的问题和所处的困境,我们希望被报道的企业了解这一点,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企业的正确与错误、对企业的理解也并非仅仅只是“好意”和“敌意”,我们归根结底还是希望一个公司所显现出的价值对于读者是有益的。与此同时,我们也不会讳言我们对公司的判断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也不会对公司发展的改善视而不见。举例来说,2008年我们曾经认为腾讯网的竞争力不足以与诸门户抗争,我们显然低估了新一代用户对腾讯提供的系列产品的依存强度——我们的判断错了。
还有一层要说的是,对“好公司”的报道要求我们的记者有更强大的平稳报道的能力,发现一个“好公司”,令人信服地把它呈现给读者,读者从中收益,这是一个完整的商业报道链条,这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我们理应把它做得更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