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簪菜花》完整版

(2009-04-04 16:20:05)
标签:

纸幡

清明

簪菜花

亡人

花地

杂谈

分类: 故土回望

2009-4-4  星期六  天气阴

    怎么会生病呢?奇怪,好好的,还就病了。
    眩晕。从昨晚一直睡到此刻。到底睡不住了,吩咐那人,帮我把电脑抱来,让我打打岔。那人疑虑,没事吧?我说,没事,我都在睡里头写好一部剧本了。
    竟是真的这样。躺着时,思维却特别活跃,我在大脑里编排着故事,人物一个一个出场。结局竟是惨淡的。我愣着,怎么会呢?
    是不是因为今天是清明?
    清明,我怀念一些人,我的外婆,我的祖母,这是她们的节日啊。

    明日生日。朋友昨天就送来礼物,相册和花瓶。感谢她记着。
    多年前的明天,晚九时三十分,我诞生。初懂文墨的父亲,赐我一个芬芳的名:梅。多年后我跟他谈起,我说咋叫这么俗呢?父亲却颇得意地说,梅是多么好的名,梅花一样的。你看,我们村子里多少人家的女儿跟你后面也叫梅啊。这倒是,在我的村庄,若唤一声梅,总有七八个女孩子应着的。甚至我的小表妹,也叫梅。
    有时,我犯痴地想,我该是什么花投胎的。不然,何以在春天诞生,何以一见到花,就如遇故知。
    我有花团锦簇的出生,这是母亲赐予我的。这是我的骄傲。

    应约写了清明稿。拖上完整版的上来。就让我们温暖地怀念,美好地活着吧。


    
   
簪菜花
文/丁立梅

 

  清明是春天的一道分水岭,春行到此处,该绿的叶都绿了,该开的花都开了。随便一搭眼望过去,褐色的大地上,到处簪满黄花绿草。难怪古人把清明节又叫作踏青节。春光撩人哪,此时不踏青,更待何时?
  宋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瞧瞧,这等踏青,何等浪漫!将近半城的人,于清明这天倾巢而出。放眼处,梨花飘白,杨柳依依。人们三五成群,笙歌飞扬,一直玩到日暮才尽兴而归。而在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里,清明又是另一番喧闹景象:汴河沿岸,房屋齐整,树木参天,男男女女云集,有坐了船来的,有乘了马车来的,摩肩接踵,挤挤挨挨。踏青的盛况,可见一斑。
  我的乡下,不踏青。乡人们日日与大地相伴,早已融入彼此的生命中,无须多出这一章节。但在清明这天祭祀的风俗,却被沿袭下来,一代一代。他们称清明节为鬼节,说这一天,被阎王爷拘禁着的大鬼小鬼都出来放风了。于是家家烧纸钱,户户祭祖先。菜花地里的土坟,早几天前就被装扮一新,新培了土,坟上插满大大小小的红纸幡白纸幡。在成波成浪的菜花映衬下,那些红纸幡白纸幡,很像纷飞的红蝴蝶白蝴蝶。我们小孩子,平日里闻鬼即怕,这时却都忘了怕了,远远望着那些坟,觉得无限神秘。
  清明这天,祖母捉住到处乱跑的我们,把我们一个一个揿到堂屋中央,让我们对着家盛柜磕头。家盛柜上,摆有祖宗的牌位,上面立着我们未曾谋面过的老爹老太。供品都是家常小菜,碗里的饭,堆得尖尖的,上面插着筷子。一旁燃着香与烛火,气氛庄严。祖母说,好好给祖宗亡人磕头,祖宗亡人会保佑你们平安的。
  头磕完,没我们的事了,我们撒腿跑出去,折杨柳,掐菜花。底下有一个重大活动,那就是簪菜花。女孩子头发长,花好簪,随便掐两朵,簪在辫梢上,或是发里面。男孩子多是短发,花簪不住。他们想了主意,先用杨柳编成花环,把菜花一朵一朵簪在上面,然后戴在头上,就是灿烂的花冠了。
  大人们此时都是宽容的,由了我们一朵菜花一朵菜花地糟蹋去,因为清明这天就该簪菜花。有歌谣是这样唱的:“清明不戴菜花,死了变黄瓜。”至于菜花与黄瓜,到底有没有关连,不管的。我们头上簪满菜花,在乡间土路上又蹦又跳地唱。一场沉重的纪念,愣是被我们演绎成无尽的快乐。
  成年后,我曾翻阅大量资料,想找出清明节簪菜花的由来,无果。我也曾就此问过老一辈的人。老一辈的人呵呵乐了,说,祖上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啊。
  多好的流传!我想,怀念本是一种温暖行为,而非冰凉与凄清。当菜花簪满头,它昭示的是:我会记住那些逝去的爱,我将心怀美好地活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