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美食 |
分类: 边走边唱 |
富安小吃
文/丁立梅
我的家乡富安,地图上很容易被淹没的一个小镇。它却有着上千年的历史,除了两棵极具代表性的千年白果树外,明清时代的建筑随处可见。又因蚕茧出丝率高,质量好,它被誉为中国茧都。这里我要说的不是这些,我要说的是它的特色小吃——酥儿饼、粉皮汤、鱼汤面。
【酥儿饼】
富安人说话,带着好听的“儿话音”,譬如说花,他们不说花,而是说“花儿”。说草,他们不说草,而是说“草儿”。舌尖轻轻一卷,那个“儿”字,像带了尾音的哨声似的,轻轻吐出。使生硬的地方方言,变得柔软起来。
外地人初听,不懂。譬如说酥儿饼,他们会问,哪个酥?哪个儿?其实,这饼的叫法,直白得不能再直白了,因为层层起酥,所以叫酥饼。但富安人说话都带着儿话音呀,酥饼就成酥儿饼了。
我极喜欢这一叫法,酥儿饼酥儿饼,这么地叫着,如唤家里小小儿郎。他有着黑葡萄似的眼睛,滴溜溜地转着,你一眼照应不到,他已爬到门前的树上去了。调皮着,可爱着。
酥儿饼是富安人的传统茶点。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此地,品尝到这一茶点,赞不绝口。酥儿饼的名声,从此传播开去,成为富安人的骄傲。
说来也奇,这种茶点,只富安人做得,外乡人明里暗里学着做,却鲜有成功的。有的做出来形似,但味道,比起正宗的富安酥儿饼,可就差远了。所以很多外地人,想吃正宗的富安酥儿饼,都会不远百里千里,专程跑到富安小镇去。
酥儿饼并不是一年到头都有得吃的,它的供应,集中在每年春节前后,可持续到清明。就像花有花期一样,只有等到花期,你才有花可赏。这叫念想。酥儿饼也有饼期的。我想,勤劳朴实的富安人,在饼里一定寄托了这样的念想,人生有所等待,有所期盼,才有意思罢。
于是,每年的春节前后,富安镇老街上的茶食店就忙开了,一应的炊具拿出来,开始做这种特色小茶点。做法并不复杂,主料是面粉,揉成团后包馅。馅有咸、甜两种,咸的馅由鲜肉、葱花、盐和味精调制而成。甜的馅由赤豆沙、桂花和蔗糖调制而成。包好的面团,放到油锅里煎。煎成后的酥儿饼,像一朵微开的金菊,花瓣羞涩地舒展,欲开不开。从里到外,层层起酥,入口酥松香脆。有人把它叫作千层酥。不过,比起酥儿饼的叫法,千层酥到底文绉绉了些,不顺口。所以少有人叫。
【粉皮汤】
几乎每个富安镇的农家人,都会摊粉皮的。
我小时的印象里,祖母最拿手的菜,就是做粉皮汤。每到饭时,祖母会在一个瓷钵子里,放上一点蚕豆粉,或绿豆粉,或山芋粉,用清水调匀。这时,饭锅里的水刚好烧沸,祖母把瓷钵子放到沸水里,用手快速转动瓷钵子,豆粉便均匀地在钵底钵沿摊开、凝固。眨眼工夫,粉皮成了。揭下来,放在案板上晾。薄薄的一层,光滑,透明,照得见人影儿。祖母会很得意地说,我摊的粉皮,像仿纸。午时的阳光,照着门前一丛大丽花。
晾好的粉皮,被切成一片一片,和了蚕豆瓣一起煮汤。或随便抓一把咸菜放里面。烧出来的汤,白而稠,鲜美无比,打嘴不丢。富安人有句话来形容它,富安的粉皮赛鱼皮。一顿饭,别的菜不用做,只做这一样,就可以让你吃得又香又饱,回味无穷了。
现在,我在别处也常常吃到粉皮汤,很精制的那种,里面放了虾米和文蛤。味道自然很好,却不是我熟悉的味道,粉皮也不及我祖母摊的薄和透明。有些失落。
偶一次,我在家里尝试着摊粉皮,循着记忆中祖母的做法,居然摊成了。薄薄的一层,光滑,透明,照得见人影儿。我想起一些旧时光来:午时的阳光,照着门前的一丛大丽花。祖母把摊好的粉皮,拿到光亮处看,粉皮上,印着一圈亮光。祖母得意地说,我摊的粉皮,像仿纸。
人生中,有些影响,原是根深蒂固的,是烙在骨子里的。无论你走多远,走多久,也不会丢失。
【鱼汤面】
鱼汤面常见,好多地方都有。但富安的鱼汤面,称得上一绝。
绝首先绝在熬汤的鱼上。鱼是取的野河里的小鲫鱼。富安人认为的野河,是指少有人到过的河,它只管自在地流来流去,少喧闹,少污染,恬恬然。这样的河里,生长的鱼,也是恬恬然的。肉质格外鲜嫩。
有心的饭店老板,傍晚去野河里下网捕鱼,清水养着。凌晨三四点,起床取鱼,剖肚洗净,用猪油下锅,沸至八成。陆续放鱼入锅炸爆,起酥捞起。将炸过的鱼,连同猪骨头,加入河水慢慢熬,熬出稠汤,葱酒去腥,再用细筛过滤清汤。放入虾米少许。或放点切碎的香菜,奶油样的面汤里,便浮上一点点翠绿,格外好看。面用的是上等细条面。清晨,饭店的门大开,食客们一拥而入,去晚了还轮不上。这样的鱼汤面,鲜美,香醇。吃上一口,唇齿留香。
有富安人在外地,想把富安的鱼汤面,推广到外地去。他按家乡的做法做了,熬汤的鱼,也是选的野河里的野鲫鱼,却做不出家乡的味道来。后来,他托人从家乡带了一桶家乡的河水去,这鱼汤,才做成了。原来,离了富安的水,那鱼汤就不是富安的鱼汤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诚然如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