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事会编辑手记(2010年6月上)----叶小萌

(2010-05-24 09:59:39)
标签:

习惯心理

小中

手记

新意

叶小萌

法国

杂谈

    “五一”长假,正值世博会开幕之际,我有幸去世博园区参观,园区内的展馆都独具一格,各有千秋,一些热门展馆里三层外三层排着长龙,可能由于法国一直是浪漫的代表,我首先选择参观法国馆。法国馆的外观网线交错,简约朴实,相比别出心裁的瑞士馆屋顶缆车,美丽动人的英国馆 “蒲公英”,气势磅礴的西班牙馆“藤条篮子”,法国馆可要略逊一筹,可是,当我随着人流涌上电梯时,却发现馆内别有洞天,一座水上花园尽收眼底。馆内四周被绿色所覆盖,郁郁青葱,春意盎然,伴随流水鸟鸣,享受美食名画,一番舒心惬意。
    法国馆果然很浪漫,浪漫中又蕴含低调,低调中又彰显奢华,平中见奇,朴中见色。由此,我联想到了我们的故事创作,故事何尝不是这样——平中见奇,拙中藏巧呢?
    故事源于生活,生活是平凡的但并不平淡。每个人所生长的环境不同,所从事的行业也不同,正所谓“隔行如隔山”,自己看来平凡的事物,在别人的眼里却兴味盎然。拿这期的中国新传说《长江前浪拉后浪》来说吧,由于对海关行业了解不多,这个职业总显得神秘莫测,激起读者万千好奇。其实,不但冷门人物如此,普通人物亦如此,即使是一个乞丐,我们熟悉他的衣着和生活方式,也不一定知道他们的情感,理想和与人相处时的内心世界,于是,有作者开始创作关于乞丐题材的故事,描写乞丐不为人知的一面(这期中篇故事《乞丐的财富生活》)。苏克拉底曾说过:“没有经过审视和内省的生活不值得过。”生活中总有一些人生感悟、生活片段触及我们的心灵,而这些熟悉的、感兴趣的、经历过的生活素材就成为故事创作的灵感。
    生活源于细节,细节是精细的但并不渺小。正所谓“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细节是有生命力的“种子”,孕育智慧与奇迹,以生活为沃土滋养,开花结果。细节是重要的,拿这期网文精粹《屋顶上的私人花园》来说,如果没有结尾处的栀子花开,那么作品就会黯然失色。由此我想到前不久,看过的一本书,名叫《色彩心理学》,书中告诉我们,原来色彩可以构成心理学,影响人们的行为,比如红色,红色是热情、活力的象征,一般教堂把通往婚礼殿堂的地毯做成红色是有讲究的,红色不仅有喜庆、祝贺的意思,还有另外一个意图——因为一天要举行好几场婚礼,而红色可以使时间过得快一点,所以红色也能让简短的婚礼感觉充实满足。此外,红色还能反映性格,喜欢红色的人豁达乐天、活泼好动,富有正义感,不过,也多一点任性,情绪起伏较大,所以红色经常用在禁止标志上,代表醒目、紧急的意思,提醒司机和路人注意安全。我们每天都会接触色彩,却没想到色彩也是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可见,生活中不乏细节,“种子”也并非偶得,关键在于细心观察,多面思考,小中求偏,小中取精,小中见大。
    有作者问我,编辑最怕什么样的稿子。我脱口而出:“四平八稳的。”这类的稿子结构完整,人物鲜明,但情节一般,略欠新意,曲折不够,所以食之无味,弃之又可惜。故事是高于生活的,并非生活的再现。有位学者说:“故事本身像一面凹凸不平的哈哈镜。”这个比喻极为精妙,我们如果把照镜子的人比作生活素材,那么镜子中的人就是经过夸张、变形等艺术加工而成的故事,这个被镜子扭曲变形的模样十分奇特,令人捧腹大笑,其实,故事就需要这种“变形而奇特的模样”,正因为这种奇特趣巧,故事才能被广为流传。
    故事讲究平中见奇,非奇不传,那么故事中的“奇”怎样体现呢?关键在于情节的新意和调动读者的好奇心上。说到“新意”与“好奇”,我想到了近期众说纷纭、争议重重的“经典改编/翻拍剧”,新版要在老版的基础上,达到浑然天成,毫无斧凿之痕的水准确实有难度,毕竟老版是人们心中隽永的记忆,但是导演有魄力拍,我们就带着好奇心去看,除了看“雷人雷点”之外,我们更多的还是关注“翻拍剧”有什么新颖之处。在众多经典改编影视剧中,《风声》算是一部有亮点的电影,就算读过小说的人,也猜不出电影中的“老鬼”是谁,因为编剧、导演对原著进行了修改,这样的改编较为新颖,也颇具吸引力。
    但是,“新颖”与“好奇”来之并不容易,在故事创作中,“新颖”需要融入人们超常的思维与想象力,要具备这种能力,作者不但要熟悉题材掌握素材,更需要了解掌握一般人的习惯思维和习惯心理,善于将自己跳出这种习惯思维和习惯心理的窠臼来进行思考。这期的中国新传说《26条毛巾》就富有一定的想象力,作品中26条毛巾是个不错的戏眼,“包袱”抖开后让人眼前一亮,保姆最后一句话出人意料,能使结尾再起波澜。而要激发读者的“好奇心”,除了要有感兴趣的题材,更需要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故事反映的是做人的道理,但写作故事不同于做人。做人要行光明大道,笔直通达;写作要走林间小道,曲径通幽。故事的美,就美在幽处,而非曲径何能通幽,非波折何来好奇?
    可见,故事要平中见奇,朴中见色,并非体现生活的浮光掠影,情节题材上的人云亦云,一篇匠心独运、错落有致的故事,需凭借作者深厚的生活根基与敏锐的洞察力,凭借作者超常的艺术想象力与娴熟的写作技巧,触类旁通,另辟蹊径,构思创作而成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