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一鸣(绿版副主编)的回答

(2006-11-02 21:03:11)
分类: 故事中国网精华
    问题一:请谈谈您的故事缘
    刚刚编完一期刊物,脑子里堆满了横七竖八的编辑符号,五颜六色的修改文字,还有三三二二的人物形象……正想歇口气儿,就信手打开了信箱。突然,一个熟悉的题目从字里行间跳了出来:《教授的心机》,再一看,是一个不熟悉的作者发过来的,作者在附言中特别声明:这是他近期的翻译作品。
    但一目十行地浏览下来,我不禁笑了:这个作者真可爱,居然把我十五年前发表在《故事会》上的翻译作品拿过来再“反馈”给我,而我在改编时留下的细节、痕迹至今还历历在目!
    十五年前,也就是1991年,我研究生毕业进了《故事会》编辑部。虽然,我所读的民间文化专业与这本刊物比较契合,论文所做的也是“故事研究”——关于故事的叙事美学、接受美学和演讲美学的系统研究,但我心里总有点忐忑不安:理论基本上是在做观念与史料的拼接游戏(即使是著名的“帕里—洛德口头理论”也概莫能外),它与故事创作其实代表着两个不同的世界或方向。于是,就极想借道“外国故事”翻译来接近《故事会》杂志的内核,并以这个有限的通道来管窥我们今天的故事创作及其所反映的现实生活。
    当然,翻译工作与真正的创作还是隔了一层,只不过与理论相比,翻译作品毕竟带有丝丝的感性、形象和温情;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故事会》需要的又是改编一类的作品,它给改编者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对情节的取舍、角度的切入、人物的设计、注意力的控制、事件的详略等等,倒更像是故事编辑所做的一应工作。
    《教授的心机》就是这时的产物。原文标题是《一只脏抽屉》,在《故事会》上发表时改作了如上的标题。
    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再在自己编辑的杂志上发表过翻译作品,但对外国故事依然情有独钟、兴趣不减,积年下来,手头上竟然也有了60多篇。正好有家出版社要出版“英汉对照”一类的图书,于是就从中选了30篇寄了过去,集成一书……
    没想到,十五年后,《教授的心机》又那么巧合地出现在我的信箱里。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才知始作俑者是先推荐给《羊城晚报》,然后才渐渐扩散开来。
    我后来又得知,这篇作品又经推荐,发表在福建的《青年博览》上。
    说什么好呢,倒真的感谢那些推荐者,十五年的开头与结尾,恰好完成了一个“故事之旅”!
问题二:请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下,您心目中的好故事标准是怎样的? 
    所谓的“好故事”都是相对的。
    检验一篇故事是不是“好故事”,可能存在着若干种办法或标准,但我想,如果实在没有更好办法或标准的话,那不妨让“时间”来做个仲裁。一篇故事,如果许多年过去了,你还能讲得出来或者记得住,那它可能就是一篇“好故事”。
问题三:请描绘一下您理想中的《故事会》。
    《故事会》现在是国内知名度较高的杂志,理想中的《故事会》应是一本国际大刊。因此,千万不要以32开、100面印刷纸对待之。
    美国《独立周刊》创刊词,写得非常的棒,读时常有一种激浊扬清、荡气回肠之感,兹摘抄一段,愿与各位共享:
    杂志有生以来便代表一种智慧的活动。杂志的作用,是从旧材料中编织新的故事,配合时代的潮流改写历史及传记,伸张已经被人遗忘的真理,使健康的知识更能适合人的口味,化玄奥的科学为应用的知识,向世界上黑暗的角落,以及人类文化教育的若干隐处,投以搜寻的光亮,发起新的运动导引旧的运动,高揿警铃使酣睡中的人们自梦中惊醒,扭转那些向后张望的头颅,使它目向前方……
    这可能是我理想中的《故事会》。或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