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县民俗风情集成:63.资源瑶族的节庆(下)
(2025-10-02 07:07:34)| 分类: 资源县 |
盘王节。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最隆重的盘王节歌会。传说有一天,盘王上山狩猎,不慎被一只羚羊触下悬崖身亡。儿女们闻讯,捕到羚羊,剥羊皮制成长鼓,愤然起舞,以报父仇。以后,每逢这天,瑶民便汇聚一起,载歌载舞,纪念盘王。到今天,“盘王节”已逐步发展为庆祝丰收的联谊会。青年男女则借此机会以歌道情,寻觅佳偶。
盘王节主要是纪念盘王,也含有庆丰收之意。过节时,活动有祭盘王、跳长鼓舞、会“歌堂”等内容。这里还有一个典故。相传远古时期,盘王子孙在迁徙渡海时,遇到狂风暴雨,船队无法靠岸。危难之中人们对先祖盘王许下愿,保佑船队平安,果然,许下愿后风平浪静,船队安然靠岸。上岸后,人们置三庙圣王,纪念先祖并祈求先祖保佑瑶族子孙过上美好的生活,还了第一次盘王愿,这个传统一直流传到现在。
过去,盘王节的形式有多个村寨联合举办的“还大愿”,更多的是单家独户进行“还愿”。一年小祭,时间一天一夜;六年中祭,时间三天三夜;十二年大祭,时间七天七夜。中祭和大祭要请巫师唱盘王歌,喃祭词,众人跳盘王舞,伴吹芦笙、长号。狗头旗引路,抬盘王塑像游村街,锣鼓声、鞭炮声、唢呐声震天动地,紧接着放鞭炮、三眼铳,吹神牛。围观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庙会前,会首负责筹备“神牛”和祭品,发请帖请祭师、锣鼓队。各家各户预备酒肉宴请亲朋好友。祭师提前到达清扫庙宇,给盘王加冠着衣,装扮一新。全村男女沐浴更衣,头面一新,扎花灯,备彩旗,喜迎盛会。祭仪开始,由祭师吹响号角,左手摇铃,右手舞铜剑,念念有词,发五角文书,请来各路天神共祝盘王。片刻,三眼铳齐鸣,鞭炮炸响,祭师高唱,屠宰手着红袍执长刀,把披红挂彩的大水牯牛迅速牵到庙前,大刀向牛颈砍去,谓之砍神牛还愿。当即,百余旗手列队,各家各户抢先前来敬奉盘王。祭师唱起梅山歌,上12碗酒,请12个瑶师,唱酒时,酒洒于地。祭师领兵,还千灯百烛愿,领鼓队迎圣穿龙。接着,各会首献盘王三杯酒,祭师唱三献酒词,请瑶师鼓队下降。鼓舞完毕,抬着盘王到另一村,依道教法事进行。走过四村,福佑村民后,送盘王回庙。节日期间有的地方请戏班子唱七天七夜,有的地方当晚在村寨中放鞭炮,跳盘王舞,颂扬盘王恩德,瑶族人民表达对盘王的敬仰和崇拜,祈求保佑平安,吉祥如意,风调雨顺,来年丰收。
瑶族盘王节,过去以祭祖为主,带有巫术色彩。瑶族子孙试图通过各种祭祀活动,祈求保佑王瑶子孙繁荣昌盛,人寿年丰,六畜兴旺,体现了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一活动已成了瑶族人民缅怀先人,欢庆丰收,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振兴民族经济,鼓励民族开拓进取的传统盛大节日。1984年,在广西召开全国瑶族代表座谈会时,一致商定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为瑶族盘王节。
“祝著”节。祝著节以前称为“达努”节,1986年广西民族事务委员会根据瑶族人民意愿将此节日名称改为“祝著”节。“祝著”节,亦称祖娘节、二九节、盘古节或瑶年,是瑶族人民隆重的节日之一。瑶族人民最为重视。根据各地习俗及谷物成熟季节,过节周期各异,两三年一次,三五年一次不等。时间在农历五月二十九日。
相传古时候,在迤逦的群山中,有两座同样高大的宝山,左边的叫“布洛西”山,威武雄壮似勇士挺立;右边的叫“密洛陀”山,像个拖着长裙的姑娘。两座山每年都要互相靠近一些,经过了999年终于挨到了一起。农历五月二十九日,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霹雳,高大英俊的布洛西和亭亭玉立的密洛陀从两山裂缝中走出来,结为夫妻。他们生有三个女儿。时间穿梭般逝去,头发花白的密洛陀遵夫嘱,让三个女儿各自去谋生。大女儿扛着犁耙,到平原耕耘,生儿育女,繁衍成汉族。二女儿挑起一担书走了,与子孙形成壮族。三女儿拿着小米、锄头到山里开荒种地,安居乐业,成为瑶族祖先。三女儿通过辛勤劳动,庄稼结出累累硕果。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顷刻间籽粒饱满的果实被鸟兽、地鼠分食殆尽。密洛陀在女儿危难时鼓励她:“天空难免出现乌云,生活也会遭受挫折,狂风吹不倒劲松,困难吓不倒勤劳的人,只要勤奋耕耘,生活是会幸福的。”并给了她一面铜锣和一只猫。来年,庄稼长势更加喜人,她敲响母亲给的铜鼓,惊走鸟兽,放出猫吃尽了地鼠,夺得了丰收。为报祖娘养育之恩,姑娘带着丰盛的礼物于五月二十九日为母亲祝寿共庆丰收。从此,瑶族人民将祖娘生日作为庆丰收的节日。
牛节。瑶族的牛节和农业生产有关。在瑶族地区,牛是重要的畜力,犁地耙田都用牛力,过去一些地区的瑶族还用牛力拉车运输东西,牛在生产劳动中所起的这种重要作用,使人产生爱牛、惜牛的心情,从而形成敬牛习尚,并形成牛节。据瑶族民间传说,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所以,人们将这天作为牛节。牛节这天,禁用牛一天,不能对牛高声吆喝,更不能用鞭、棍打牛。河口一带瑶族,牛节这天,各家各户要杀鸡、杀鸭、捡田螺、捉泥鳅来祭祀牛栏。将牛鼻圈脱下,连同3块石头、3个桃子、1个小稻草人(象征牧童)装进竹篓挂在牛栏上,俗称“保牛魂”。还有的瑶族用酒和鸡蛋拌饲料喂牛,将牛赶到水草最好的地方去放牧,众人则坐在草地上品尝从家里带来的食品。傍晚,将牛洗刷得干干净净,才赶牛回家。牛回栏后,人们点香放鞭炮,祭祀牛神,祝福牛无灾无难。还有的瑶族,用新鲜芭蕉叶包五色糯米饭,拿到牛栏前供祭,烧香拜祭牛神,祈求耕牛无灾无难,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然后将糯米饭喂牛。
告年节。河口瑶族乡冲坪村罗姓瑶族过去保持着“告年节”的习俗。每年农历十二月下旬除夕前,各家各户都在杀过年猪时请本族的师公帮供奉祖宗。在一个支系的宗族里,其中有一户是负责供奉“总香炉”的,即要供奉从始祖的大儿子传下来的各代祖先。其余的户是供奉本枝本杈的“分香炉”。“总香炉”告年节的要求更高更严,祭品除摆放全猪和糍粑、香纸、酒外,还要摆粽粑、鸡公、茶叶、点茶油灯等。香纸要比其他的多几倍,师公请菩萨时有严格的仪式,要穿师公服手摇铜铃边请边唱、边跳,时间要半天,主家和客人要等师公供罢菩萨才能动刀割肉办餐设宴。此习俗因本寨师公失传,现无法传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