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寒假桂林旅游(15):桂林靖江王陵(3)
(2024-11-27 07:25:56)第三组石作仪仗叫“狴犴(bì àn)”。狴犴也是一位龙子,它在兄弟中排行老四,名叫狴犴。它性情好斗,好打抱不平,并专惩腐恶。在古代,高官贵人们出巡时,开路队伍里会有差役打几块漆牌,漆牌上所绘之虎头即为狴犴之像。请注意,狴犴长有猪鼻子,因为它要扮猪吃老虎。
第四组石作仪仗叫“麒麟”。中国古代传说中有“四灵”,即龙、凤、龟、麟。其中龙掌管风调雨顺,凤掌管婚姻家庭、主寿命、麒麟掌管吉祥,也送贵子。据说麒麟是一种形似鹿,牛尾马蹄,独角,身披鳞甲,不吃生草不食活物的仁兽,也称“四不象”,也许它最象鹿,故其名以鹿为偏旁。在古代,官府衙阁被称为“麒麟阁”,麒麟是送子送福的吉神。传孔子出生时,有麒麟含玉出现在其家院中,故古人将贵子称为“麟儿”。
第五组石作仪仗叫“武土控马”。广西多山,能适应这种地形的交通工具在几百年前的明代,只有广西德保出产的一种矮马。矮马成为了当年庄简王等历代靖江王们出巡游猎的代步工具。庄简王为了在死后也能享受到在世之福,也为了表示他所管之地位于南方,便在陵园中安排了这样一个石像,形状是一个武士手执缰绳,垂手立于一匹身形矮小的矮马身边。据说这位武士便是庄简王的女婿,只有用自家人牵马,才是最安全的。难怪人们把皇帝的女婿叫“驸马”。这匹马的名字叫逍遥马。
第六组石作仪仗是一头大象。靖江王当年的封地包括两广、云贵以及老挝、越南北部的丛林地区。在这里的热带、亚热带森林中,出没着一种身体庞大、性格温顺的动物“大象”。把大象的石像放在陵园里,这表明帝王们“封地之广,顺民之多”。如果仔细观察庄简王陵中的石大象,你会发现它长了一双凤眼,而且是双眼皮,还有眉毛,大象已被拟人化了。这是因为古代礼制规定,父亲死后,做儿子的要守灵三年,但作为王侯,他有国家大事,朝廷重机要他去处理,内外不能分身,故而刻了人像于此替其守陵,一只眼睛对外看护陵园,另一只眼睛看内,时刻守灵。此外,大象还寓意国泰民安,万象更新。
第七组石作仪仗叫“翁仲”。这是外园中的最后一对石作仪仗。说起它的渊源,一直可以上溯到2000年以前的秦朝。这个石像原名翁仲,他本是秦始皇时期的一位出色武将,姓阮,身材高大,武艺高强,秦王朝建立之后,秦始皇派他镇守临洮,以防范匈奴。翁仲在临洮等地曾多次打败来犯的敌人,使匈奴人闻之丧胆。翁仲死后,秦始皇为了纪念他,铸其铜像于咸阳宫的司马门外,后来匈奴入侵,远远见到这尊铜像,犹以为生,惧而退去,从而流传下“铜像退兵”的典故。自秦朝开始就纷纷有人在陵前设置翁仲像,只不过铜像逐渐变成了石像。现在,人们已习惯于把陵前所有的石人称为“翁仲”。
我来到“祾恩门”,“祾恩”是明世宗朱厚熜亲赐给靖江王的名称。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极之恩”之意。
祾恩门形同三券陵门,也分三门,中间之门叫“神门”,当年庄简王的棺椁便是从此门抬进陵去的。铁门上有一排排的铜钉,铜钉排列为纵九横七之数。在中国古代,数目使用的多寡也寓示着等级的高低。在这里,横七竖九便意味着门内主人身份是亲王,当时皇帝是横九竖九。而郡王则应该是横七竖七。在古代,纵九横九表示“九九归一,一统天下”,九作为从一到九的基数中最大的极数,不但被古人们赋予了一层神秘而至尊的面具,而且也被中国历代旁王们借用为权力、神力的象征,他们竭力把自己同天数之极“九”联系在一起。天分九层,极言其高,向朝廷进贡之物,礼定九项;帝王祭祀祖先,规定有九庙,天子祭天封禅,一年九次;“九”已经成为了皇权的象征。庄简王是一位相当于郡王级别的藩王,但他可以越级使用横七竖九的亲王门钉数,也许这正是说明明朝皇帝对靖江王恩宠有加,特许他使用准亲王的规制仪仗。另外,门钉的“钉”与“丁”同音,在古代,丁为“男丁”、“男儿”之意,有“添丁之喜”之说,故而妇女们爱到此处蒙眼摸钉,摸中则意为“摸钉得子”。更有情急的人干脆将钉撬下捧回家中,可谓“抱丁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