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寒假桂林旅游(6):甑皮岩考古遗址公园(3)
(2024-11-18 07:46:03)
标签:
景区旅游 |
我走出了邓小平足迹馆,到了遗址发掘处,是一个不深的洞穴。
在洞穴里标有:“生活区”“DT3”“DT4”“桂花种子发现处”等。
在山脚,有泉水从上流下。在一个铁管上写着:“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孔,依法保护,人人有责”。
我进入甑皮岩展示馆参观。
一个女工作人员说:“您买票了吗?”
我说:“我不见卖票的地方。”
我没有理会那位女工作人员,直接走进去。
正当我在参观时,有一个男保安走进来,说:“你买票了吗?”
我说:“没有。”
男保安说:“要买票才能进这个馆参观。”
我说:“多少钱?”
男保安说:“13元钱。”
我回到展馆门口用手机微信买了13元的票,然后进入馆内继续参观。
在电子屏幕上显示:约三万年前,桂林出现了第一批人类宝积岩人,随后相继出现庙岩、轿子岩、大岩、甑皮岩人,桂林史前文明的巅峰从这里开始,他们以洞穴为家,逐渐繁衍……
一、从宝积岩人到甑皮岩人
宝积岩人,于1979年5月发现,发现地位于桂林北城漓江西的宝积山南山腰的宝积岩主洞内。宝积岩人的发现,对桂林来说,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不幸的是,洞内原来数百平方米的文化堆积在“文革”期间几乎被破坏殆尽;幸运的是,残存的遗物,让有据可考的最早的桂林人总算是被发现了。在残存的文化堆积中,考古学家发现了12件打制的砾石石器以及碳粒和烧骨等遗迹,还发现了猕猴、长臂猿、中国熊、猪獾(hun)、巴氏大熊猫、最后斑鬣(liè)狗、华南豪猪、竹鼠、巨貘、中国犀、野猪、鹿、麂、水牛、羊、剑齿象等共6目16种动物化石。学者据此推断,在3万多年前,桂林的人类已经懂得用火,并食用熟食,过着采集、狩猎的穴居式群居生活。
此后的一两万年间,全球气候在寒冷和温暖之间有较大的拉锯式的变化,从距今2万年前开始,随着盛冰期的逐步来临,地处低纬度的桂林也受到波及。距今1.5万年前左右,生活在桂林地面上的哺乳动物种类与宝积岩人时期相比,有了一些变化,原有的一些大型的喜暖动物如剑齿象、巨貘、中国犀等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之前少见的喜欢温凉的动物如山羊、梅花鹿等,这意味着当时的气温与现在相比要偏凉不少。寒冷的气候加上移居桂林的原始人的大肆捕杀,动作迅捷、适应性较强的小型动物幸存了下来,并与桂林先民一起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时间到了1.2万年前,全球气候已经完全摆脱了盛冰期的寒冷,进入了地质学上所说的全新世,这个时候桂林的气候虽然也有起伏,但总体上一直比较温暖湿润,适合人类及动物的生存。
1.2万年前到7千年前的五千年间,桂林的地面上生活着一批先民,其中的代表性族群因为生活在独山西南麓的一个名叫甑皮岩的岩洞里,被称作甑皮岩人。
二、甑皮岩遗址地位独特
1961年11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考古学家来桂林调查桂林地区的石灰岩洞穴,他们在穿山的东岩洞内找到了几种哺乳动物、介壳和一件打制石器、一件石片以及人类活动的遗物烧骨,确定当时在桂林的洞穴中已经有人类在活动了。
此后,他们又在荔浦县两江乡苏村马岭河边的水岩东洞发现了一枚完整的古人类化石,这就是考古学上大名鼎鼎的“荔浦人”。他们还发现了与荔浦人牙化石伴生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常见成员的动物化石。后来更是找到了一件打制石器,证明了荔浦人的穴居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