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旅游(125):金秀县博物馆(4)
(2024-05-21 07:29:05)我来到了瑶族医药展厅,看到一些装药的木桶,有一个木质的磨药工具。我来到瑶族石牌展厅,墙壁上有对金秀石牌文化的说明:
金秀石牌文化
金秀石牌文化大约在明代产生,经过长期的发展,到了20世纪30、40年代以后逐步走向衰落。但是由于它在金秀瑶山社会沿袭了几百年,它本身具有的原始民主色彩及对瑶族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发挥的重大作用仍然在瑶民心中产生深刻的影响。金秀瑶族石牌文化是金秀瑶族历史上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为研究瑶族社会历史提供了一个成型的、个性独特的实例,同时对瑶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和借鉴价值。
我看到了竖立的八块石牌,其中一块石牌的文字是:
成二下故都两村联立石牌
(立)石牌杀古(牯)牛一隻[zh],三两,煞(杀)诸(猪)一隻,二夭(窖)酒,成二村下帮都(于)服田(地名)设立石碑,回(为)定祇(对)照,恩回(因为)成二,五甲大兄小弟合二相良(商量),同心,治(诸)位不得何人作生事,五成二村故都不得(去)金村、上秀(金秀)、平南、石水(滴水)(告状),帮叁村人不得作事,山還(还)五成二,夫妻男女,生同生,死同水(睡),煞(杀)诸(猪)一隻一办(半),二夭(窖)酒,十一胡(壶)。(明)崇祯酉年辛未春二月十八立石牌。
到了金秀县博物馆,我才知道费孝通来到过金秀县。费孝通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墙壁上对费孝通的生平介绍:
费孝通
费孝通,江苏省吴江县人,1910年出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曾任民明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在中学时代的志向是当一名医生,悬壶济世,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学预科。后来他明白中国人最痛苦的不是疾病而是来自社会所造成的贫困。要治病救人,就得先治理社会。于是,他在1930年转学至燕京大学(后并入北京大学),师从吴文藻先生,攻读社会学。1933年燕京大学毕业后,他又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在史禄国教授下攻读社会人类学。
1935年,费孝通偕新婚妻子王同惠,到金秀瑶山进行社会考察,期间费孝通夫人不幸遇难,自己也腰腿重伤。但他不畏个人挫折,又分别于1978年、1981年、1982年、1988年来到金秀瑶山,为瑶族文化研究以及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发展、民族团结、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使用、经济建设、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行政区划合理调整等出谋献策,贡献斐然,与金秀瑶山及瑶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费孝通先生的一生与金秀大瑶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凭借渊博的学识、超前的见解,不仅推动了大瑶山的经济文化发展,而且为解决中国的少数民族问题、重新调整金秀瑶族自治县行政区划等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中的一些重要学术成果与对金秀大瑶山的考察有关,他的学术研究方法在大瑶山考察中得到应用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