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旅游(124):金秀县博物馆(3)
(2024-05-20 07:46:11)
标签:
旅游 |
坳瑶
坳瑶语“瑶”字的发音与汉语“坳”字相似,故称为“坳瑶”。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坳瑶开始向官府交纳粮税,也称为“粮瑶”。坳瑶自称“标门”,主要聚居在大瑶山南部的罗香、六巷、大樟三个乡。坳瑶进入金秀瑶山居住约有500年。
花蓝瑶
花蓝瑶,因花蓝瑶妇女服饰皆绣有精美图案,色彩斑斓,极其艳丽而得名。“花篮”也就是“花花篮篮”或“花花绿绿”的意思。花蓝瑶主要公布在县内中部和西南,主要集中在六巷乡的六巷、门头、古卜、王桑、大凳。罗香乡的罗丹、丈二、六团。长垌乡的大进、龙华、南州等自然村(屯)。花蓝瑶进入金秀瑶山居住约有500年。
有对“大藤峡瑶民起义”的介绍:
大藤峡瑶民起义简介
大藤峡,指包括金秀大瑶山在内,含象州、桂平、武宣、藤县、平南、蒙山、荔浦诸县方圆300公里的广大地区。由于不堪承受官府的压迫统治,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至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这里爆发了先后由蓝受、侯大苟、侯公丁等瑶民首领发动的,闻名的瑶民起义。起义军前赴后继,英勇斗争,沉重打击了明王朝的封建统治,朝廷多次派重兵镇压。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二月,起义军终因寡不敌众,延续160余年的大藤峡瑶民起义最终失败。至今,大藤峡瑶民起义的故事仍在瑶族中广为流传。
在玻璃柜里,我看到三支手枪和几颗子弹。墙壁上挂有毛泽东写的“大藤峡”三字。我不明白,毛泽东为什么要写这三个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墙壁上贴有一幅照片,是“2000年金秀县城”。从照片中可以看出,金秀县城在群山的山脚下。
我往前走,有一个模拟场景,是一个穿少数民族服装的女人在踩石碓。石碓和我老家的石碓基本一样。有一张木头色的木床,木床有床柱和床顶,这让我想起我老家清辉舅舅结婚时的婚床,也是有床柱和床顶的木床,只是那婚床是红色的。墙壁上挂着蓑衣、簸箕、鱼篓。地上摆着木桶、箩筐、米筛、背箩等各种农村用品,我想到小时候,爸妈穿过蓑衣。现在在农村,蓑衣已经消失了。这些农村用品,我小时候在农村都见过。现在再看到,感觉很熟悉。
我看到了耙田用的耙,和我老家的耙是一样的。墙壁上挂着一些长杆的猎枪。我小时候,看到有大人扛着猎枪从我家门口经过。墙壁上挂有一些我不认识的竹制品。有弓箭,我想是金秀的瑶民用来打猎的。有石磨,金秀的石磨有二种,一种石磨外围包着藤状物。一种石磨下面有圆形的槽坑来接住从石磨中流出来的浆汁。
有一间用竹筒做的竹屋模型。有用来打糍粑的石槽和糍粑柱。不同的是,我老家的石槽是圆形的,这里的石槽是长方形的。
墙壁上挂着一个雕刻有花纹的牌匾,写着:“兰桂胜芳,光绪十六年,季秋月吉立”。光绪十六年是公元1890年。
我看到了吹谷机。我爸爸是木匠,会做这样的吹谷机。与我爸爸做的吹谷机不同的是,金秀的吹谷机两个出谷口在同一边,我爸爸做的吹谷机一个出谷口在前面,另一个出谷口在后面。
我看到一些木质的打糍粑用的桶、糍粑柱。墙壁上挂着一个雕刻有花纹的牌匾,写着:“哺傲林泉”。墙壁上挂着一块雕刻有龙、狮的牌匾,写着:“群峰领袖。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是公元19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