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权威版“家电下乡报告”出台
(2009-03-16 03:15:13)
标签:
财经经济国际金融晰家电农村消费开县杂谈 |
上周末,3.15消费者权益日前夕,央视经济频道推出一档对家电下乡政策实施情况的专题调查报道,节目中,央视记者前往最早实施家电下乡的重庆开县,调查家电下乡“到底受不受农民欢迎”。在开县调查中,记者发现,家电下乡虽然对农村的家电销售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却离预想效果甚远,在当地,“农民还是不愿买家电,享受13%补贴的农民仍然觉得价格高”,记者认为,只有把虚高的产品价格真正降下来,才能唤起农民的购买热情。
央视的调查仅是针对重庆开县农村,虽做得踏实详尽,但反映的也仅是个别地区的情况而已,作为一名普通百姓,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我不禁好奇:从2007年底,财政部和商务部联合宣布,旨在扩大我国农村消费的“家电下乡”工作将在山东、河南和四川三省率先试点以来,时光已经过去了一年多,在抗震救灾、举办奥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家电下乡政策在全国的整体实施效果到底如何?从目前的媒体报道看,公众似乎很难达成一致的印象,报道成绩斐然者有之,讲水土不服者有之,说成果超乎想象的有之,抱怨不若预期者亦有之,经常令读者莫衷一是,感到困惑。
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是促进农村消费,保增长扩内需的重头戏,也是抵御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内地的可能屏障,在当下的中国具有浓厚的现实意义,正因如此,我们格外期待能够有一份官方制作的,关于家电下乡一年多来真实情况的调查报告出台,以从宏观角度总结家电下乡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而不是从媒体的零散报道中管中窥豹。有了这样的报告,不但可以对现有政策合理调整,回应旁观者的质疑,也是将来农机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政策出台的依据。
在我看来,家电下乡政策出台的出发点没有任何问题,它可以促进农村消费,转移厂商剩余产能,把充分竞争引入农村市场,减少与国外的贸易顺差和贸易摩擦等,如果再考虑到后来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该政策的制定甚至可说大有先见之明。但是,一项政策光有好的出发点不行,还要看其在具体实施中是否可行,执行更是是政策的成败关键,因此家电下乡调查报告应围绕一年多来的政策执行情况展开,回答一些公众以及厂商关心的问题。
作为公众,我们关心家电下乡以后取得的总体成果如何?农村家电销量有多少增长,所得是否值过政府付出的补贴?我们关心下乡的家电是否真正做到了物美价廉,购买家电的农民是否普遍得到了实惠?我们还关心补贴政策的实施是否严密合法,是否存在骗领国家补贴的情况存在?我们关心各家电企业是否得到平等的下乡待遇,在农村市场能否做到公平竞争?我们关心下乡家电企业能否在广袤的农村搞好售后服务,这可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代价!我们也关心那些由于家电下乡政策实施所引发的周边思考:比如,农民的消费潜力到底有多大?比如农民能买得起家电,是否也能畅意地用得起农电?
毫无疑问,家电下乡政策是一本事关保增长扩内需的“好经”,那么这一年来,各地的实施者们是否把这本“好经”念对了呢?我们期待一份详实、权威“家电下乡报告”的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