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城市、不见乡村”观念当休矣
(2009-03-10 09:28:04)
标签:
医保城乡医疗乡镇卫生院陈兴生杂谈 |
“下次地震倒塌的可能就是乡镇卫生院!”在近日进行的两会小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福建宁德市副市长陈兴生激动地表示:“我质疑一下,卫生部的领导们,你们是不是真的了解农村基层缺医少药的现实?”
陈兴生说,农民在乡镇卫生院住院能报销70%,在县医院能报销50%。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乡镇医院门可罗雀,县级医院人满为患。“不是农民不在村里和乡镇看病,而是没有办法在乡镇看病。”陈兴生说,乡镇没房子、没设备、没医生。“乡镇医院的危房现在是第一大事,我们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政协委员陈兴生敢于直接质疑“卫生部领导”,显示了人民代表的胆气、正气,同时也显示了两会气氛益发民主、热烈,这都值得喝彩。但喝彩之后,如果再细思陈兴生所提到的问题,却不由得使人心情沉重,因为这问题直指中国医疗现状的一大软肋。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分隔政策取向,导致了各种资源在城乡间分配的不平等,城乡医疗条件的巨大差距正是这诸多不平等中的一项。
乡镇卫生院“没房子、没设备、没医生”体现的仅仅是城乡医疗在硬件上的差距,而软件上的差距或许比硬件更大。比如,我国目前的医保制度也承袭了这种二元分割的特点,对不同身份的人实行不同的医保政策,城里实行的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实行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两种制度下,城里人和乡下人在参保缴费标准、财政补贴标准、报销比例、审批项目等医保待遇上有相当大的差距。
这种与城乡户籍制度相对应的医保体系,不仅违背了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公平性,而且难以满足日渐增长的城乡流动人口的医疗需求。比如广大农民工群体,就游离于两种医保制度之间,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
事实上,不仅仅是医疗,目前的整个政府公共服务体系都有着强烈的城乡二元分割特色,很多城市从劳动保障,教育,住房,到城市规划等各种公共服务政策的制定,都是多见城市、少见乡村,只重市民、不重农民。城市中小学校的人均公用经费数十倍于农村中小学校,农民生病亦无法得到与城里人一样优良的医疗服务。如果这种倾向得不到遏制,很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
这次两会上,代表委员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农村的建议与问题,比如提到农村金融供给的不足,农民的退休养老问题,农村公路问题,让农民在家门口逛超市等,在实质上,它们反映的其实都是一个问题:如何实现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公平分配。把城乡资源配置问题解决好了,一切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当然,当前城乡间的巨大差距有其深刻历史原因,此不能以当事者的焦虑迫切或者良好祝愿为转移,无论是医保还是社保,骤然间实行一体化措施都可能落个欲速则不达的结果。但是,我们却也不能以历史原因为借口而放缓应该付出的努力,至少,从现在开始,政府在配置公共资源时即应充分考虑到城乡公平因素,并在制度设计上有所规划。
我们看到,在刚刚征求完意见的《社会保险法》(草案)中,已明确提出要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轨,这体现了政府在填平城乡鸿沟方面做出的重大努力,也使公众看到了未来城乡一体进步,共同繁荣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