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培训门”背后的赚和赔

(2009-01-07 08:00:29)
标签:

著名高校

最大部分

清华大学

生意圈

杂谈


 


昨天,央视新闻频道对“清华大学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总裁研修班”(以下简称“总裁班”)被诉案进行了报道,在此案中,辽宁一企业老总于博称,自己就读的“总裁班”不仅承诺授课的名师未曾谋面,而且长期存在师资素质低下、教学班型和课程整体设计随意改变等问题,与招生宣传严重不符,要求清华大学进行赔偿。
在央视的报道中,不但揭露了清华大学总裁班的一些问题,还挖出了一位与著名大学合作搞培训的“深喉”,揭出了著名高校培训领域的诸多“黑幕”。,媒体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的对外培训业务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各高校周边,存在相当一批与高校合作的公司,专门推广大学的课程,据说与北大、清华合作的公司估计能达到100家以上,鱼龙混杂,再加上商业利益被放在第一位且分食者众多,最终就出现了教学质量严重下降甚至招生欺诈的现象,对此,有媒体称之为“培训门”。
央视报道认为,当教育变成了生意,教育也就变味了,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却并未触及问题实质。如果说基础教育乃至笼统的大学教育领域尚不能完全市场化的话,在继续教育领域通过市场化的操作使社会能够分享到著名高校的教育资源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这个角度讲,即便教育变成生意也很正常,但问题是,做生意也有高下之分,为什么高校培训就偏偏渐入歧途呢?我以为,这与部分高校的短视有关。
高校举办“总裁班”,收费高昂,但总裁们却趋之若鹜,难道他们不知道招生简章上可能存在猫腻?是什么使这些在生意圈打拼了多年的人精失足在“培训门”?在我看,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对著名高校品牌的信任,“北大”、“清华”几个字就足以成为质量的保证,也正因为这块牌子,高校们才能在与代理公司的合作中轻易的分得利润的最大部分。既然仅仅投入品牌就能赚得巨额利润,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高校们自然选择把“分店”尽量多开。
但在“培训门”中高校们就没有成本和损失?当然不是,相反,从学校的根本利益角度讲,它们的作为得不偿失,因为一个高校的声誉与品牌,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无数人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其中有国家的巨额投入,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洗礼,这品牌价值岂止几十亿可言。类似“培训门”对高校品牌的滥用和践踏就算使它贬值了百分之一,也是大大的得不偿失。
在常人眼中,那些著名高校的管理者都是全国顶尖的精英,不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他们为什么还要进行这种赔本的买卖?其中暴露的则是高校品牌管理的严重缺位。试想,高校的品牌再金贵,它也是国家的、学校的而且是隐形的,但利用品牌牟利却可以迅速变现,实际获益很可能是高校的一个部门甚至某一群人。高校的品牌就像一座金库,如果没有监管,那些有机可乘的人当然是不拿白不拿,白拿谁不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